緒論
0.1蘇聯航空生產管理機構架構
0.2蘇聯研制航空技術裝備樣機的順序、設計工作特點
0.3蘇霍伊設計局歷史簡短回顧
第1章多用途殲擊機項目的啟動
1.1科學研究階段遠景前線殲擊機戰(zhàn)術技術任務書的制訂
1.2航空工業(yè)部參與遠景前線殲擊機的概念形成、預先方案研制階段的戰(zhàn)術技術任務書
1.31969年至1971年蘇霍伊設計局針對蘇—27飛機開展的科學研究工作
1.41971年航空工業(yè)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做出決策——遠景前線殲擊機概念的變化
1.5蘇—27預先方案——遠景前線殲擊機的競爭結束
1.61972年以蘇—27為基礎研制艦載機方案的科研工作
第2章1972年至1974年技術方案詳細設計工作
2.1遠景前線殲擊機的新概念、詳細設計階段戰(zhàn)術技術任務書的研究
2.2政府決議的起草(1974年)
第3章1972年至1974年初步設計前的方案研究
3.1細化布局方案的設計工作
3.2T—10—3布局方案(1971年至1972年)
3.3T—10—4布局方案(1972年)
3.41973年至1974年的組織和技術措施
3.5T—10—5布局方案(1973年4月)
3.6T—10—7布局方案(1973年至1974年)
3.7緊湊型T—10—6布局方案(1974年)
3.8蘇—27A飛機(1974年5月)
3.9T—10—10布局方案(1974年6月至7月)
3.10T—10—11布局方案(1974年9月至10月)
3.11T—10—12布局方案(1974年10月至11月)
3.12階段工作總結
第4章1974年至1977年蘇霍伊設計局對蘇—27飛機的研制工作
4.1蘇—27飛機戰(zhàn)術技術任務書、政府決議的起草和發(fā)布(1976年)
4.2飛機批生產廠的選擇
4.3設計局發(fā)圖所需頂層文件的準備和發(fā)放
4.4T—10—8布局方案,開始發(fā)生產圖(1974年至1975年)
4.51975年至1976年期間的組織措施
4.6T—10—9布局方案,發(fā)出T—10—1/—2生產圖文件(1975年至1976年)
4.7T—10—3/—4兩架飛機生產文件的發(fā)放(1976年至1977年)
第5章1972年至1978年蘇霍伊設計局各階段和各項目的研制工作
5.1氣動力
5.2模型生產
5.3中央空氣流體動力研究院在蘇—27研制中完成的科研和跟蹤工作
5.4強度
5.5機體結構設計
5.6起落架
5.7新材料和新工藝
5.8動力裝置
5.9AL—31F發(fā)動機(留里卡設計局)
5.10中央航空發(fā)動機研究院在AL—31F發(fā)動機研制工作中的科學跟蹤
5.11發(fā)動機調節(jié)系統(tǒng)
5.12進氣道和后機身的布局
5.13作戰(zhàn)生存力
5.14供電系統(tǒng)
5.15液壓氣動系統(tǒng)
5.16飛行控制系統(tǒng)
5.17電傳操縱系統(tǒng)
5.18自動控制系統(tǒng)
5.19座艙蓋和飛機應急救生系統(tǒng)
5.20空氣調節(jié)和生命保障系統(tǒng)
5.21駕駛導航綜合系統(tǒng)
5.22駕駛導航綜合系統(tǒng)PNK—10
5.23批生產駕駛導航綜合系統(tǒng)PNK—10、電傳操縱系統(tǒng)、自動控制系統(tǒng)和綜合顯示系統(tǒng)SEI—31的試制
5.24導航綜合設備KN—10
5.25垂直和航向信息設備IK—VK—80—4
5.26“烏龍”無線電近距導航和著陸系統(tǒng)
5.27機載計算機“機動”
5.28無線電自動羅盤ARK—22
5.29高度—速度參數信息綜合設備IK—VSP—10
5.30大氣信號系統(tǒng)SVS—2Z—2
5.31信號告警系統(tǒng)SOS—2
5.32無線電高度表“脈沖”RV—21
5.33座艙布局、一體化指示系統(tǒng)
5.34S—27火控系統(tǒng)
5.35雷達瞄準系統(tǒng)RLPK—27
5.36光電瞄準系統(tǒng)OEPS—27
5.37頭盔目標指示系統(tǒng)
5.38機載計算機Ts—100
5.39國籍識別系統(tǒng)
5.40電子對抗系統(tǒng)
5.41標準通信設備
5.42導航設備
5.43MRP—66、SO—72、饋線天線“流動”—NR—10
5.44信號設備、飛行數據檢測和記錄
5.45應急告警系統(tǒng)——SAS
5.46通用告警系統(tǒng)“埃克藍”
5.47飛行參數記錄儀“泰斯特”—UZ
5.48大氣數據機SOK—UBD
5.49機載航電設備綜合問題
5.50作戰(zhàn)使用和作戰(zhàn)效率研究
5.51國家航空系統(tǒng)研究院
5.52武器
5.53外掛武器裝備
5.54中距導彈K—27(E)
5.55近距導彈K—14和K—73
5.56航炮武器
5.57武器管理系統(tǒng)
5.58紅外誘餌彈拋放裝置APP—50
5.59干擾彈PPI—50和PPR—50
第6章試驗批飛機的制造與飛行試驗的開始
6.1試驗批飛機的制造(1976年至1979年)
6.2T—10—1試驗機飛行試驗開始(1977年)
6.3處于變化關頭
6.4蘇—27飛機的實體模型評審委員會和草圖方案評審(1977年)
6.51978年至1983年期間蘇—27試驗機的飛行試驗
6.6調整批飛機T—10—5的試制和改裝
6.7T—10—5試驗機的飛行試驗
第7章蘇—27飛機技術描述
7.1機體
7.2T—10—3與T—10—4試驗機的差別
7.3T—10—5試驗機機體結構特點
7.4動力裝置
7.5T—10—3與T—10—4試驗機動力裝置差異
7.6飛機上的通用設備
7.7飛行控制系統(tǒng)
7.8應急離機設備
7.9T—10—3與T—10—4試驗機上各系統(tǒng)與前面飛機的差別
7.10機載無線電設備
7.11武器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