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紹興到北京
故鄉(xiāng),它永遠在那里等著你
我的“小學”
稽山中學:憶看謝晉拍《秋瑾》
魯迅為什么不愿意說自己是紹興人
諸暨楓橋:居然有這樣一個小鎮(zhèn)
紹興:中國式的消失
假如遷都,你還會愛北京嗎?
北京名人故居:城市靈魂的棲居地
二、“父母在,不遠游”
灰色的北京和母親的白發(fā)
阿爸,我想跟你說兩句
娘娘走了
關于紹興(干浥)
當我想爸媽的時候,我在想什么?(干浥)
甘蔗同學的小學畢業(yè)典禮
我的孩子,你十八了啊
三、世界觀是走出來的
天山上的寒星
簡單生活:瓦爾登湖與梭羅
臺北的書和書店
臺北,傳統(tǒng)文化在生活中流淌
詩人:動物與植物
春江水暖“腳”先知
世界觀是走出來的
四、“干煸”人大
中國人民大學算幾流大學?
人大的校名之惑
人大的?;占捌渌?br />
人大哲學系的名師碩儒
人大哲學系八三級“正史”
一勺池和未名湖
五、戲如人生
閉戶看《色戒》
《一步之遙》:中國也存在有思想的導演
是什么讓我們走進劇場
六、我們都生活在別人的故事里
“辦證”與信任社會
從咖啡館到大歷史
我們都生活在別人的故事里
1984年的國慶節(jié)
余敦康先生的魏晉風度
圍棋與哲學
魯迅說:我可以愛
復仇,暴政與暴民
七、儒學與生命
康有為的現(xiàn)代方略
大陸新儒學二十年:儒家切入現(xiàn)代中國的制度建構的幾種可能且必要的途徑
中國思想該如何表達自己?
道統(tǒng)不立,學統(tǒng)何存?
如何在現(xiàn)代中國理解“君子”和“小人”?
道德建設要從切近的規(guī)矩做起——從《弟子規(guī)》看當下的道德建設
八、花落春仍在
花落春仍在
章太炎與袁世凱
章太炎與胡適二三事
死過三回的錢玄同:錢玄同與胡適、周作人、魯迅的“恩仇”
王國維:自殺的理由
許壽裳與章太炎、魯迅
梁漱溟的真儒氣質
直道而行的張岱年先生
湯一介先生與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
鳥飛何疾:追憶與湯一介先生交往之點滴
九、絮絮叨叨
儒家精神是對所有人的道德期待
轉型期的道德憂慮
找回恥感是道德重建的起點
時代使然,人們習慣給儒家潑臟水
談錢理群進養(yǎng)老院:許多傳統(tǒng)孝道理念已不適合當下
返之六經,出入中西,重回王道
跋:老甘蔗和小甘蔗(干浥)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