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有衣》、《華夏禮儀》的寫作源于漢服文化與中學教育的相逢。漢服及禮儀課程早在2013年即成為北京市西城區(qū)后備人才資助計劃項目,2014年申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傳承研究”課題的子課題“以漢服活動為載體的傳統(tǒng)服飾禮儀文化青少年傳承模式研究”并成功立項,該課題于2017年結題,本書為課題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美稱。漢服復興運動中也一直有“始于衣冠,達于博遠”“華夏復興,衣禮偕行”的理念,本套書分為服飾和禮儀兩本。 《華夏有衣——走進漢服文化》:以傳統(tǒng)服飾為主體,涉及傳統(tǒng)服飾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當代漢服的復興實踐。本書涵蓋了當代漢服的概念、意義、穿著、禮儀等基本問題,以及漢服的源流興衰、冠服制度等歷史縱深;對漢服基本款式進行了分類說明,并涉及冠履、配飾、圖案、配色等相關知識;通過青春校園中衣冠復興的熱情實踐,展望青年一代的文化復興實踐以及呈現當代青年對復興道路的認真思考。本書力圖將漢服復興十余年來的探索與思考加以梳理,勾勒出漢服文化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