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馬/列/毛/鄧經典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研究

定 價:¥108.00

作 者: 趙家祥 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北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叢書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1294857 出版時間: 2018-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612 字數: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研究》的核心思想是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等各個組成部分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只有從整體上理解馬克思主義,才能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完整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全書導論從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過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實際情況、實現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基本途徑和根本方法六個方面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約2萬字。全書共分五編:一編: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的整體性,約10萬字;第二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的整體性,約6萬字;第三編:馬克思主義物質生產理論的整體性,約8萬字;第四編: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規(guī)律理論的整體性,約9字;第五遍:社會發(fā)展道路及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理論的整體性,越是14萬字。

作者簡介

  趙家祥,1937年生于天津市武清區(qū),196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簡論、唯物史觀的核心與當代現實、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歷史考察和當代意義、歷史過程論和歷史動力論、歷史唯物主義教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等十余部教材和著作。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課題組首席專家。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教師和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

圖書目錄

目錄

導言1
一、 從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看馬克思主義的
整體性2
二、 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看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4
三、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看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9
四、 從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看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13
五、 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實際情況看馬克思主義的
整體性15
六、 掌握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基本途徑和運用馬克思主義
整體性的基本方法19
第一編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的整體性
第一章《〈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在馬克思主義
發(fā)展史上的地位29
一、 對列寧的“兩種轉變”觀點的評析29
二、 全面評價《導言》中的“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思想33
三、 《導言》尚未完全克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39
四、 《導言》中的“共產主義”屬于“哲學共產主義”43
第二章《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主義
發(fā)展史上的地位49
一、 《手稿》中兩個出發(fā)點的矛盾49
二、 《手稿》中論述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52
三、 《手稿》中存在的舊學說的遺跡66
四、 《手稿》以后的著作對舊學說遺跡的克服70
第三章《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75
一、 寫作的理論背景和社會歷史背景75
二、 新唯物主義與舊哲學的根本區(qū)別78
三、 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80
四、 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闡述84
五、 新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88
第四章《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94
一、 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闡釋94
二、 對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闡釋116
三、 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闡釋122
四、 “生產關系”和“交往形式”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132
第五章《哲學的貧困》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143
一、 批判蒲魯東政治經濟學的錯誤觀點,闡述馬克思主義
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44
二、 批判蒲魯東構造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方法,闡述唯物
辯證法的基本原理152
三、 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進一步深入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58
四、 批判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觀點,闡述科學
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167
第二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的整體性
第六章實踐的本質和豐富內容175
一、 實踐是人的感性物質活動176
二、 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179
三、 實踐是人的有目的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184
四、 準確把握實踐的本質和內容,克服“泛實踐論”傾向186
第七章實踐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194
一、 我國理論界對實踐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
地位的不同理解195
二、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的基本觀點196
三、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基本觀點197
四、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物質本體論而不是實踐本體論200
五、 人的“全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201
第八章把握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復雜性,克服“唯實踐論”傾向207
一、 不能片面理解實踐檢驗理論208
二、 不能片面理解理論來源于實踐211
三、 不能把理論創(chuàng)新簡單化、庸俗化213
四、 不能把理論聯系實際簡單化、庸俗化215
第九章“實踐觀念”與“實踐活動”的關系217
一、 “實踐理性”概念含義的歷史考察217
二、 列寧與黑格爾對實踐和實踐觀念的關系理解上的
差別222
三、 實踐觀念是連接理論觀念和實踐活動的橋梁224
四、 實踐不具有普遍性的品格230
五、 由實踐到認識(理論)的過程是由特殊到普遍的過程234
第三編馬克思主義物質生產理論的整體性
第十章《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生產力概念241
一、 具體生產力和一般生產力241
二、 勞動的自然生產力和勞動的社會生產力244
三、 資本的生產力和勞動的生產力247
四、 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252
五、 聯合生產力和個人生產力257
六、 主體的生產力和客體的生產力260
七、 幾點有益的啟示261第十一章《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生產關系概念267
一、 資本不是物,而是以物為中介的生產關系267
二、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拜物教性質270
三、 生產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274
四、 生產關系的“三分法”與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四環(huán)說”
的關系277第十二章《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生產方式概念280
一、 與生產方式概念相關聯的概念280
二、 生產方式指生產的技術基礎283
三、 生產方式就是生產關系284
四、 生產方式指生產力的社會利用形式286
五、 生產方式指用什么勞動資料進行生產以及生產規(guī)模的
大小和不同的生產部門288
六、 生產方式是聯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中間環(huán)節(jié)291
七、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括資本主義的一切經濟形式293
八、 兩點啟示295第十三章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guī)律297
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297
二、 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302
三、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304
四、 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性質的客觀標準305
五、 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關系308第十四章關于“生產關系對生產力能否在一定條件下
起決定作用”問題的論爭311
一、 “決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區(qū)別311
二、 “一定條件下起決定作用”觀點的理論依據及其錯誤313
三、 對為“一定條件下的決定作用”辯護觀點的剖析317
第十五章“知識經濟”與物質生產的決定作用323
一、 正確界定“知識經濟”概念323
二、 知識資源在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積極作用325
三、 知識資源在任何時代都不能取代自然資源327
四、 在“知識經濟”時代物質生產仍然是社會存在和
發(fā)展的基礎330
第四編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理論的整體性
第十六章社會歷史規(guī)律的性質337
一、 社會歷史規(guī)律就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guī)律337
二、 社會歷史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341
三、 社會歷史規(guī)律具有歷史性346
四、 社會歷史規(guī)律具有非直接現實性348
五、 社會歷史規(guī)律具有長期性和周期性350
六、 正確理解“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的含義353
第十七章人的活動的目的性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356
一、 “社會發(fā)展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是一個歷史
唯心主義命題357
二、 “歷史目的論”的主要觀點及馬克思恩格斯對歷史
目的論的批判359
三、 “歷史發(fā)展合規(guī)律性”命題違背社會歷史規(guī)律的
性質和特點363第十八章歷史決定論和主體選擇及其相互關系366
一、 歷史哲學的分類和歷史非決定論的理論淵源366
二、 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性質369
三、 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是唯物辯證的決定論375
第十九章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它是超歷史的386
一、 馬克思“歷史概述”的含義及其適用范圍386
二、 如何防止對馬克思“歷史概述”的誤解390
三、 馬克思對待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科學態(tài)度393
第二十章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的辯證性質405
一、 歷史過程中的聯系與發(fā)展405
二、 歷史過程時空結構的特點417
三、 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的關系420
四、 歷史時間的三個向度——過去·現實·未來423
五、 對“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命題的評析426
六、 對“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命題的評析431
第五編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及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理論的整體性

第二十一章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來社會名稱的歷史演變437
一、 1844年以前未來社會的名稱437
二、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共產黨宣言》中未來社會的
名稱441
三、 1850年以后著作中未來社會的名稱443
四、 《哥達綱領批判》中未來社會兩個階段的劃分444
五、 按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本意理解“社會主義”
這個名稱的含義446第二十二章資本的偉大文明作用449
一、 資本社會作用的二重性449
二、 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為未來新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
技術條件453
三、 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為建設未來新社會鍛造
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457
四、 促進新社會因素的產生,孕育和形成未來社會主義的
生產關系因素462
五、 資本的歷史作用的二重性和歷史評價的兩種尺度464
第二十三章反思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的新視角470
一、 共產主義是“世界歷史性事業(yè)”470
二、 世界革命中心的轉移475
三、 東西方革命的互動481
四、 反思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新視角487
第二十四章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設想499
一、 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總體設想500
二、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的基本特征506
三、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508
四、 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基本特征522
第二十五章關于“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的論爭524
一、 關于列寧“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考察525
二、 關于斯大林“一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考察537
三、 我國理論界如何看待這個論爭542第二十六章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549
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關系549
二、 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特點553
三、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562
四、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568
五、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大意義575
第二十七章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577
一、 必然王國的含義577
二、 自由王國的含義582
三、 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593參考文獻597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