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IP接入網

IP接入網

IP接入網

定 價:¥69.00

作 者: 雷維禮,馬立香,彭美娥,楊寧,吳凡 著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電子信息前沿技術叢書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2515166 出版時間: 2018-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 346 字數:  

內容簡介

  IP接入網是全IP化通信網絡的重要構成。IP接入網技術是當前全IP通信網絡發(fā)展與建設的重點,在全球廣受重視。 本書系統(tǒng)性地介紹IP接入網技術。全書內容由4篇(11章)組成,重點介紹IP接入網總體標準ITUT Y.1231和基于三平面架構的參考模型,接入控制系統(tǒng)與協(xié)議,各種有線接入技術和無線接入技術。 本書以系統(tǒng)架構和參考模型為綱,基于技術標準和標準系列的分析來討論接入網技術,標準協(xié)議介紹和協(xié)議背景分析并重,致力于知識獲取、技能提高和技術理念培養(yǎng)。 本書可作為通信工程、網絡工程、物聯(lián)網工程等相關專業(yè)的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的專業(yè)課教材,也可供網絡通信領域的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IP接入網》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篇背景與基礎

第1章接入網的IP化演進

1.1接入網的誕生

1.2泛通信網絡IP化

1.3IP化的接入網

1.4參考文獻

第2章預備知識

2.1數字傳輸基礎

2.1.1香農信道定理

2.1.2帶寬還是速率

2.1.3奈奎斯特準則

2.1.4高階調制技術

2.2系統(tǒng)架構與參考模型

2.2.1系統(tǒng)架構基本
概念

2.2.2OSI系統(tǒng)架構

2.2.3802網絡系統(tǒng)
架構

2.2.4MAC技術概要

2.3小結

2.4參考文獻

第二篇IP接入網架構

第3章接入網系統(tǒng)架構

3.1背景

3.2IP接入網的三平面系統(tǒng)
架構

3.2.1新一代網絡的
三平面架構

3.2.2傳送功能架構

3.2.3系統(tǒng)管理架構

3.2.4接入控制架構

3.3G.902建議

3.3.1概述

3.3.2接入網的定義

3.3.3接入網的界定與
接口

3.3.4接入網的功能
架構

3.3.5小結

3.4Y.1231建議

3.4.1概述

3.4.2IP接入網定義

3.4.3接入網在IP網絡
中的地位

3.4.4接入網系統(tǒng)架構

3.4.5駐地網

3.4.6IP接入網的
協(xié)議棧

3.4.7IP接入網的三平面
架構

3.4.8小結

3.5小結

3.6參考文獻

第4章接入控制系統(tǒng)架構

4.1概述

4.2接入控制系統(tǒng)功能

4.3接入控制系統(tǒng)發(fā)展

4.3.1部署模式的演變

4.3.2控制協(xié)議的發(fā)展

4.4接入控制系統(tǒng)模型

4.4.1信息通道

4.4.2NAS模型

4.5接入控制協(xié)議環(huán)境

4.6小結

4.7參考文獻

第5章接入控制協(xié)議

5.1概述

5.2EAP協(xié)議

5.2.1協(xié)議概述

5.2.2協(xié)議標準

5.2.3協(xié)議分層模型

5.2.4分組格式

5.2.5協(xié)議運行

5.2.6EAP在接入控制
中的地位

5.3PPPoE協(xié)議

5.3.1協(xié)議概述

5.3.2PPP簡介

5.3.3協(xié)議接入模型

5.3.4協(xié)議分層模型

5.3.5分組格式

5.3.6協(xié)議運行

5.4IEEE 802.1X協(xié)議

5.4.1協(xié)議概述

5.4.2協(xié)議模型

5.4.3EAPOL PDU
格式

5.4.4協(xié)議運行

5.5RADIUS協(xié)議

5.5.1協(xié)議標準

5.5.2協(xié)議模型

5.5.3報文格式

5.5.4報文類型

5.5.5協(xié)議運行

5.5.6協(xié)議協(xié)同

5.6Diameter協(xié)議

5.6.1協(xié)議概要

5.6.2協(xié)議模型

5.6.3基礎協(xié)議

5.6.4應用協(xié)議

5.7小結

5.8參考文獻

第三篇有線接入技術

第6章以太網接入技術

6.1引言

6.1.1以太網的誕生與
發(fā)展

6.1.2以太網與IP的
匹配

6.1.3802.3標準浴火
重生

6.1.4以太網發(fā)展的
啟示

6.2IEEE 802.3標準

6.2.1基本標準

6.2.2物理層增補

6.2.3其他增補

6.3系統(tǒng)架構與參考模型

6.3.1系統(tǒng)架構

6.3.2參考模型

6.3.3IP承載

6.4MAC層

6.4.1共享信道的接入
控制

6.4.2MAC協(xié)議基礎

6.4.3CSMA/CD協(xié)議
概要

6.4.4全雙工以太網

6.4.5MAC幀

6.5物理層

6.5.1標準

6.5.2參考模型

6.5.3PHY規(guī)范匯總

6.5.4雙絞線接口

6.5.5光纖接口

6.6網橋與交換機

6.6.1網橋的系統(tǒng)結構

6.6.2網橋的運行原理

6.6.3以太網交換機

6.6.4交換式以太網

6.7虛擬局域網技術

6.7.1VLAN基本
知識

6.7.2VLAN加標幀
格式

6.7.3VLAN網橋的系統(tǒng)
結構

6.7.4VLAN網橋的工作
原理

6.7.5VLAN配置與實現(xiàn)
案例

6.7.6VLAN之間的
通信

6.8幾個附加議題

6.8.1PoE

6.8.2OAM

6.8.3功能平面屬性

6.9典型的接入應用

6.9.1基于PPPoE接入控
制的以太網接入

6.9.2基于IEEE 802.1X
接入控制的以太網
接入

6.10小結

6.11參考文獻

第7章光纖接入技術

7.1概述

7.2光接入網基本概念

7.2.1光纖的傳輸窗口

7.2.2光接入網系統(tǒng)
結構

7.2.3光接入網應用
類型

7.2.4光接入網的分類

7.3PON概要

7.3.1基本概念

7.3.2標準演進

7.3.3系統(tǒng)結構

7.3.4雙向傳輸技術

7.3.5多路接入技術

7.3.6物理拓撲

7.4EPON

7.4.1EPON概述

7.4.2EPON系統(tǒng)
結構

7.4.3EPON傳輸
原理

7.4.4EPON幀結構

7.4.5EPON參考
模型

7.4.6EPON的點到點
仿真

7.4.7EPON多點控制
協(xié)議

7.4.8MPCP控制幀

7.4.9EPON運維
管理

7.510G EPON

7.5.110G EPON
背景

7.5.210G EPON
概述


7.5.310G EPON技術
特點

7.5.410G EPON MPCP
控制幀

7.5.510G EPON
參考模型

7.6EPON的應用

7.6.1EPON典型應用
模式

7.6.2EPON組網
技術

7.7小結

7.8參考文獻

第8章電話銅線接入技術

8.1概述

8.2標準發(fā)展

8.2.1ADSL標準演進

8.2.2VDSL標準

8.3DSL接入網架構演進

8.3.1以ATM為中心的
早期架構

8.3.2以Ethernet為中心
的架構

8.4電話銅線接入技術基礎

8.4.1電話銅線的傳輸
性能

8.4.2用戶接入段上
技術的演進

8.5ADSL傳輸技術

8.5.1頻譜劃分

8.5.2調制編碼技術

8.5.3ADSL中的STM
和ATM模式

8.5.4ADSL成幀技術

8.6ADSL2傳輸技術的改進

8.6.1第三種轉移
模式: PTM

8.6.2傳輸性能提升

8.6.3功率控制技術

8.6.4抗干擾能力的
增強

8.6.5ADSL2+

8.7ADSL體系結構

8.7.1ADSL系統(tǒng)參考
模型

8.7.2ADSL.Lite

8.8ADSL的應用

8.8.1ADSL設備

8.8.2ADSL接入的典型
應用

8.9小結

8.10參考文獻

第9章HFC接入技術

9.1概述

9.2標準發(fā)展

9.2.1多媒體有線網絡
系統(tǒng)(MCNS)

9.2.2DOCSIS標準

9.3CATV網絡和HFC
網絡

9.3.1CATV網絡

9.3.2HFC網絡

9.4Cable Modem系統(tǒng)原理

9.4.1Cable Modem系統(tǒng)
組成

9.4.2Cable Modem與
CMTS交互操作
要點

9.4.3Cable Modem協(xié)議
模型

9.5Cable Modem物理層技術
要點

9.5.1下行信道物理層
規(guī)范

9.5.2上行信道物理層
規(guī)范

9.6Cable Modem MAC層技術
要點

9.6.1上行信道的分配

9.6.2上行信道的沖突
解決

9.6.3MAC層的同步

9.6.4MAC層幀結構

9.7基于同軸線纜的以太接入
技術

9.7.1早期EoC技術
簡介

9.7.2新一代EoC技術
概述

9.7.3ITUT G.hn
標準

9.7.4IEEE 1901

9.8小結

9.9參考文獻

第四篇無線接入技術

第10章無線局域接入技術

10.1引言

10.2802.11標準

10.2.1標準發(fā)展
歷程

10.2.2基本標準

10.2.3物理層增補

10.2.4其他增補

10.2.5關于WiFi

10.3網絡架構與參考模型

10.3.1無線傳輸
環(huán)境

10.3.2網絡基本
結構

10.3.3網絡服務

10.3.4服務組與服務組
標識

10.3.5WLAN系統(tǒng)
構成

10.3.6分發(fā)系統(tǒng)

10.3.7參考模型

10.4MAC層

10.4.1MAC服務

10.4.2MAC結構

10.4.3MAC幀
結構

10.5CSMA/CA協(xié)議

10.5.1概述

10.5.2時隙與幀間
間隔

10.5.3載波偵聽

10.5.4ACK與RTS/
CTS

10.5.5隨機后退

10.5.6多片陣發(fā)
傳輸

10.5.7DCF訪問
過程

10.5.8CSMA/CA
小結

10.6PHY層

10.6.1無線通信
基礎

10.6.2系統(tǒng)架構
與模型

10.6.3PMD系統(tǒng)
概要

10.7網絡安全性

10.7.1無線網絡的
安全環(huán)境

10.7.2802.11的安全性
標準

10.7.3安全技術
概述

10.7.4安全應用

10.8小結

10.9參考文獻

第11章無線廣域接入技術

11.1引言

11.2無線廣域接入體系

11.2.1無線廣域接入的
概念

11.2.2無線廣域接入的
類型

11.2.3無線廣域數據
業(yè)務

11.3陸地廣域無線數據通信
系統(tǒng)

11.3.1移動通信網的
發(fā)展概況

11.3.2陸地廣域無線
數據通信系統(tǒng)
的組成

11.4GPRS接入技術

11.4.1GPRS的技術
特點

11.4.2GPRS的網絡
結構

11.4.3GPRS的信道編碼
與數據速率

11.4.4GPRS的資源分配
與數話共存

11.4.5GPRS的協(xié)議
模型

11.4.6GPRS的數據
傳輸

11.4.7GPRS的
局限性

11.5CDMA20001X接入
技術

11.5.1CDMA20001X
的網絡結構

11.5.2CDMA20001X
的數據業(yè)務與
傳輸

11.6LTE/4G接入技術

11.6.1LTE/4G的
網絡結構

11.6.2LTE/4G的
業(yè)務與信令
概述

11.6.3LTE/4G協(xié)議
模型

11.6.4LTE/4G中UE
的接入過程

11.75G接入技術概述

11.7.15G標準

11.7.25G應用新
特點

11.7.35G新技術

11.8小結

11.9參考文獻

附錄A縮略語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