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1
致謝 18
上篇
第一章 人類學作為人文科學 3
第二章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分類研究 33
第三章 親屬制度:縱式、橫式與觀念 43
第四章 《論禮物》:“物的社會生命”及其限度 63
第五章 經濟嵌入“非經濟領域”的方式 79
第六章 從“沒有統(tǒng)治者的部落”到“劇場國家” 109
第七章 從“禮治秩序”看法律人類學及其問題 131
第八章 一篇講稿透露出的人類學宗教觀 153
第九章 神話學與人類學 177
第十章 符號人類學與“象”的理論 205
第十一章 文字的魔力:關于書寫的人類學 217
第十二章 藝術人類學:藝術與藝術家的魅惑 241
第十三章 文化會消失嗎? 253
中篇
第十四章 “自我與普遍同情之間的平衡” 271
第十五章 說“文明” 289
第十六章 從《癲狂與文明》看通常的人類學觀 295
第十七章 從“當地知識”到“世界思想”——對民族志知識的反思 303
第十八章 我所了解的歷史人類學 341
第十九章 超社會體系——文明人類學 367
下篇
第二十章 文字這把“雙刃劍”——從一個“反例”看 421
第二十一章 鄉(xiāng)村與文明——過程與觀念的歷史想象 439
第二十二章 口述史、口承傳統(tǒng)與人生史 467
第二十三章 民族志與“四對關系” 481
第二十四章 從“朝圣”看作為“歷史中的文化翻譯”的人類學 491
第二十五章 儀式研究與社會理論的“混合觀” 523
第二十六章 葛蘭言何故少有追隨者? 533
第二十七章 從禮儀看中國式社會理論 545
第二十八章 “中間圈”——民族的人類學研究與文明史 575
第二十九章 中國——民族體還是文明體? 605
第三十章 從中國看“超社會的社會”:錢穆啟發(fā) 615
第三十一章 民族學與社會學之戰(zhàn) 619
第三十二章 吳文藻、費孝通的“中華民族”理論 653
第三十三章 費孝通的雞足山與林耀華的涼山 691
第三十四章 從潘光旦的土家研究看“民族識別” 699
第三十五章 民族地區(qū)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與課題 753
參考文獻 773
索引 811
出版后記 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