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論現(xiàn)代學者》有四篇專題文章:婁林透過尼采的學者和哲人之分,以及尼采對學者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叩問了何謂真正的學術研究;劉振分析了青年尼采的現(xiàn)代國家視角,以及這一時期尼采身上強烈的希臘傳統(tǒng)烙??;黃子軒解讀了尼采重估事業(yè)的奠基之作;葉然剖析了尼采身上哲學式愛情與本能式愛情的絞纏。此外,高洋揭示了《赫爾墨斯文集》知識層次不斷上升的結構性特征;王江濤對普羅塔戈拉的“啟蒙神話”作了繹讀,證明僅憑智慧稱不上善謀;姚云帆細捋了昆體良的“好人”概念如何超過了西塞羅對演說家德性的規(guī)定。中學方面,曾海軍闡發(fā)了老莊為何以及如何以質樸之道治民,從而使民心不亂;吳小鋒考察了“中國”一詞詞源,強調“允執(zhí)厥中”;唐文明則對新文化運動及啟蒙主義信念做了反思,探討了儒教文明的未來。另有包帥譯伯恩斯書評一篇,評述了施特勞斯對《善惡的彼岸》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