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現代美學理論中具有支撐性意義的五大范疇(“崇高”、“優(yōu)美”、“悲劇性”、“喜劇性”、“丑”)作為切入點,運用知識考古的方法,探尋中國近代美學概念、范疇、術語的來龍去脈,對其引進和生成的不同途徑、方式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概括;在此基礎上,展現了中國現代美學理論和知識體系在歷史選擇中的創(chuàng)建和演變脈絡。 本書主要涵蓋以下內容:一、關于中國近代美學概念、范疇、術語的引進、翻譯情況的歷史考察。中國近代美學理論體系中具有支撐性意義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疇,均是在翻譯轉換過程中形成的。在以漢語對譯西方美學概念時,術語的引進、翻譯和最終確定,經歷了一個由多樣性趨于統(tǒng)一的動態(tài)流程。這一流程又反映了中國現代美學學科自覺的歷史。二、關于中國近現代美學概念生成方式的考察。引進和翻譯是將西方美學置入中國語境,亦即“本土化”的過程。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美學觀念、概念作為一種背景性力量一直在發(fā)生著作用,這就導致了近現代美學概念生成方式和途徑的多樣化。三、關于由各個概念的關系構成的美學命題、及其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的考察。中國現代美學所依托的學術和思想資源異常繁雜,不同的美學概念、術語在相互關聯,進而形成一定的美學命題、知識理論體系時,各種力量之間交鋒、對話、形成共識,展現了美學學科歷史理性與話語實踐之間的復雜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