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的歷史回顧 3
種植牙應用 7
第2章 圍繞鉸鏈軸理論的爭論 9
開閉口運動 9
咬合基準點 9
正中頜位早接觸 12
髁頭位置變遷 13
種植牙應用 15
第3章 髁道驗證 17
髁道 17
下頜運動研究史 20
McCollum貢獻 20
運動的髁突中心 22
髁道偏離 24
學結論 25
種植牙應用 25
第4章 咬合面工藝 27
功能尖和非功能尖 28
牙尖交錯位咬合 28
牙尖斜度 29
牙尖干擾 31
髁道對面的影響 32
種植牙應用 33
第5章 前牙誘導之謎 35
切道研究史 35
前方切道和側方切道 36
D’Amico貢獻 37
尖牙誘導驗證 38
前牙誘導 38
種植牙應用 40
第6章 下頜運動電子解析 41
前牙誘導調節(jié)髁道 41
后牙咬合分離機制 43
前牙誘導影響程度 44
前牙誘導可信度 45
牙尖斜度可信度 45
種植牙應用 45
第7章 后牙咬合分離的解釋 47
后牙咬合分離和咬合關系 47
后牙咬合分離量 49
新臨床技術基礎方案 49
種植牙應用 51
第8章 兩步法 53
咬合的三維空間基準值 53
虛擬調節(jié)值 53
評價試驗 56
髁道調節(jié) 56
實現后牙咬合分離的臨床病例 62
種植牙應用 68
第9章 取正中關系 69
牙尖交錯位 69
正中頜位 69
關于取正中關系的近見解 70
取正中關系 71
種植牙應用 73
第10章 面部信息 77
面弓轉移 77
面弓操作方法 79
面弓存在的問題 81
面部分析儀的開發(fā) 82
面部分析儀的用法 82
種植牙應用 86
第11章 種植牙咬合功能 89
咬合重要性 89
天然牙和種植牙的區(qū)別 89
咬合負重能力 90
水平壓力與扭力 90
咬合精度 93
種植牙感壓能力 93
第12章 種植牙變位量 97
種植牙變位量 97
前牙間隙量 98
咬合面位置關系 98
牙冠與種植體長度比 100
負重方向 101
游離端 101
第13章 即刻負重與咬合 103
下頜即刻負重 103
微小動度 104
手術方案的改進 105
初期穩(wěn)定性變化 105
即刻負重咬合 106
今后展望 111
第14章 超載 115
骨吸收 115
黃金螺絲 115
種植體折裂 116
錯位排列 118
負重支撐區(qū)域 119
和天然牙連接 119
種植牙負重能力 120
種植體長度 122
種植體粗細 123
雙種植體 123
應力中斷 125
第15章 咬合方案 127
正中頜位的意義 127
牙尖交錯位咬合接觸 128
天然牙與水平壓力 130
種植牙與水平壓力 132
水平壓力分配方法 132
第16章 代替神經肌肉系統的結構 135
前牙誘導生物學機制 135
種植牙感知能力 135
感知閾值 136
種植牙誘導 137
第17章 種植牙誘導 141
咀嚼模式 141
M型和D型 147
Spee曲線 148
形成天然牙輔助功能 150
噴砂法 151
咀嚼周期修正 154
第18章 咬合面材料和形態(tài) 157
咬合面材料理工學研究 157
咬合面材料生物學研究 159
咬合面形態(tài)影響 160
螺絲固位和粘接固位 161
第19章 種植牙治療方案模型 171
1顆牙缺失模型 171
2顆牙缺失模型 174
3顆牙缺失模型 176
4顆牙缺失模型 178
6顆牙缺失模型 180
游離端缺失病例 180
混合缺失 184
無牙頜病例 186
總結 187
第20章 咬合變化的觀察 189
第21章 種植牙咬合的基本概念 201
牙尖交錯位 201
旋轉力矩的形成 202
種植牙誘導 202
上部結構使用壽命 208
種植牙咬合指南 211
第22章 金屬咬合面確定下頜位置 215
下頜位置的穩(wěn)定 215
美學觀點 216
確認咬合集中點 216
第23章 種植尖牙誘導 225
水平壓力誘導 225
尖牙誘導與組牙功能的選擇 225
確認閃亮點 226
制作終修復體 233
結束語 236
附錄1 種植協調員 237
醫(yī)院水平 241
團隊工作 242
附錄2 Zero Hoby架 243
Zero Hoby架全貌 243
兩步法 244
后牙咬合分離技術 247
種植牙修復治療應用 247
美學治療應用 248
TMD應用 248
總結 249
編后語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