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為什么是1898-1908
理論支撐
概念的厘清
第一章 翻譯實踐的“變相”分析
第一節(jié) 在知識擴充和權力牽制中遞進衍變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知識教化的獲得
第三節(jié) 個案分析:以王韜、陳季同、林紓為例
第二章 譯者心態(tài)的“變相”分析
第一節(jié) 尋求新的社會資本以啟蒙教化
第二節(jié) 尋求新的文化資本以改國人知識結構
第三節(jié) 尋求新的經濟資本,偏重譯者個體行為
第四節(jié) 個案分析:以《天演論》《域外小說集》《迦因小傳》為例
第三章 讀者構成的“變相”分析
第一節(jié) 晚清域外文學的讀者產生的原因和構成上的漸變
第二節(jié) 譯者、讀者和文學翻譯間的互動關系
第三節(jié) 個案分析:以《國聞報》《新小說》和《月月小說》為例
第四章 譯語的“變相分析”
第一節(jié) 文言:初期譯者和讀者共同的選擇
第二節(jié) 白話、文言:高峰期的對立
第三節(jié) 同源異用
第四節(jié) 個案分析:以傳教士、周桂笙、包天笑為例
第五章 審美心理的“變相”分析
第一節(jié) 轉變的條件
第二節(jié) 從政治審美到詩學追求再到多元并存
第三節(jié) 再論晚清文學“俗化”的價值
第四節(jié) 在翻譯文學鋒芒下被忽略的“俗化”審美體驗
第五節(jié) 以梁啟超、徐念慈、包天笑為例
第六章 翻譯文學的歸屬
第一節(jié) 翻譯文學的歸屬問題的爭論
第二節(jié) 翻譯文學的非獨立性和滑動形式
第七章 后殖民理論在晚清翻譯文學研究中的誤用
第一節(jié) 后殖民理論和它對晚清文學翻譯研究的適用性問題
第二節(jié) 后殖民理論的誤用和晚清文學翻譯的真實本質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