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編從譚公的文集中擷取其精粹,鼎嘗一臠。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中國這一概念在歷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區(qū)劃的歷史沿革及黃河、淮河、云夢澤幾大水系的今昔變遷。上海地區(qū)的海陸沉降,以及有關此一大都會的得名、建鎮(zhèn)、建縣年代等歷史文獻的考訂,亦是譚公一生治學的著力處之一。第二部分介紹《禹貢》《山海經》《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幾部文獻和酈道元、祝穆祝洙父子、王士性、金安清等歷史地理學家的重要貢獻,尤其是根據《禹貢》《山海經》兩書所及方圓四至的遠近,以及對四至內山川的記述詳略有別,推斷兩部著作成書年代的先后以及作者可能的生活區(qū)域,令人信服。末附關于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一書存在的幾處地理謬誤。第三部分屬談往,追憶青年時代在上海暨南大學讀書,入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師從顧頡剛,協(xié)助恩師創(chuàng)立禹貢學會,以及新中國成立后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等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