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詩化的人學
1 原始野性與永久魅力
1.1 古希臘神話:人性之初與詩性解說
1.2 荷馬史詩:遠古英雄與野性之美
1.3 《俄狄浦斯王》:“戀母情結”與人的“命運”
2 善惡矛盾與靈魂救贖
2.1 《神曲》:人類苦難與自我拯救
2.2 《哈姆萊特》:憂郁、延宕與人性迷惘
2.3 《浮士德》:人性向善?人性趨惡?
3 宗教壓抑與愛欲萌動
3.1 《十日談》:“幸福在人間,天國是夢幻”
3.2 《巴黎圣母院》:愛欲與教規(guī)的沖突
3.3 《紅字》:生命的血色與人性的光輝
4 婚戀自由與人格尊嚴
4.1 《葉甫蓋尼·奧涅金》:“聰明的廢物”與“俄羅斯的靈魂”
4.2 《簡·愛》:“我們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4.3 《玩偶之家》:婦女的解放與“人”的覺醒
4.4 《彩虹》:兩性和諧的希望之“虹”
5 個人奮斗與“英雄”沉浮
5.1 《紅與黑》:個人奮斗者的“力”與“激情”
5.2 《高老頭》:金錢欲望對人性的吞噬
5.3 《約翰·克利斯朵夫》:孤獨的“英雄”與“自由的靈魂”
6 戰(zhàn)爭暴力與人性磨礪
6.1 《雙城記》:暴力恐怖與道德殺人
6.2 《靜靜的頓河》:戰(zhàn)爭烽火時人性的錘煉
6.3 《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反瘋狂的“瘋狂”
7 直面荒誕與等待“戈多”
7.1 《變形記》:真實的荒誕與荒誕的真實
7.2 《百年孤獨》:循環(huán)、孤獨及其象征
7.3 《等待戈多》:希望在“等待”之中
8 溫婉纖柔與悲憫情懷
8.1 《圣經·舊約》:人性本源的另一種解說
8.2 《吉檀迦利》:東方式人道主義的悲憫情懷
8.3 《雪國》:對纖弱生命之美的感覺與眷戀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