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馬克思多部經典著作為文本參照依據(jù),系統(tǒng)梳理并探討了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的形成與確立。書中有關馬克思在動態(tài)形成過程中本體論思想軌跡的論證,特別是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終在《資本論》中正式確立的觀點乃學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推進具有一定積極意義。本書通過相關的文本分析工作,對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發(fā)展的軌跡作了梳理。首先,對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理論來源進行了相關考察。先從“本體論”的詞源學考察開始,再分三個部分分別對古希臘哲學、17-18世紀西歐近代哲學以及德國古典哲學中的本體論發(fā)展史進行梳理,從中獲得了相對豐富的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理論來源,這也為之后馬克思不同階段本體論立場的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其次,本書從兩個部分并按照時間順序分別對19世紀40-50年代以及《資本論》創(chuàng)作時期的馬克思本體論思想進行了探討。通過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19世紀40-50年代的馬克思分別在其五部著作中確立了五個不同的本體論立場,即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生產本體論以及《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之后的《資本論》創(chuàng)作,馬克思確立了勞動本體論思想。再次,本書對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思想進行考察。其中盧卡奇的社會存在本體論思想、葛蘭西的實踐哲學思想以及薩特的人學本體論思想,均在不同程度上實現(xiàn)了對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解讀,盡管當中存在一定誤讀或歪曲,但是這些思想為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研究也提供了嶄新的視野。復次,本書對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的*終形成及其本質特征進行了闡述。分別論述了勞動本體論思想何以成為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終歸宿、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與眾不同的本質特征及其與其他流行本體論思想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后,本書探討了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的當代價值。通過對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給予中國的現(xiàn)實啟示及其與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實現(xiàn)“中國夢”關系的論述,希望*終實現(xiàn)“以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為指導,重塑社會主義勞動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