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北京,城市建筑與朝廷政治是如何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能否把北京看成一座“政治的建筑”?這個“政治的建筑”是如何被設計和構筑而成的?中國人如何在構筑房屋、營造城池、貫徹大規(guī)模水利土木工程等各種尺度上設計空間布局?長城、大運河、帝國京城及紫禁城宮殿的建造之間,存在著何種關系?它揭示了權力的運行,美的形式,還是關于人的存在的世界觀?《中國空間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以考察明清北京的建筑為基礎,試圖解答這些問題,并探討普遍的中國傳統(tǒng)的空間布局方法的某些方面?!吨袊臻g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從以下多個層面考察了帝都北京的空間設計:以亞洲為背景的中國地緣政治版圖的設計作為皇帝意識形態(tài)表現(xiàn)的京城總體布局作為聯(lián)系中央朝廷與地方社會的城市空間作為權力裝置的紫禁城宮殿貫穿京城的帝王宗教制度表現(xiàn)傳統(tǒng)世界觀的明清北京的形式設計與歐洲國家權力和視覺美學構圖等方面的比較作者運用新近的社會科學理論,對紫禁城進行了空間和政治的分析,并對帝都北京提出了實際的、分析的和理論的描述?!吨袊臻g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跨越了建筑史通用的形式描寫的方法,從社會空間的角度研討建筑和城市,或許有益于各領域人士從多種角度關心城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