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主義是英文feminism的翻譯詞,起源于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奧蘭普·德古熱(Olympe de Gouges,又譯辜杰)發(fā)表的《女權與公民權宣言》(簡稱《女權宣言》)。此后一直沿用于歐美各國。晚清時女權主義曾點滴傳人中國,至五四時期才被大量介紹過來,音譯為“弗彌湼士姆”,也有譯為“婦女主義”的,但涵義一致,都指爭取女子應與男子一樣有天賦的自由、平等、財產等的權利。那么,何謂女權主義?五四時期的《現(xiàn)代婦女》雜志,曾刊登蘆田教授的先輩日本早稻田大學講師本間久雄《婦女運動的來由及其意義》一文,其中專門介紹了弗彌涅士姆的意義,他的結論是:“弗彌涅士姆的要旨:換一句話,就是發(fā)揮在人的婦女中的種種可能性。為了發(fā)揮這種可能性,要求在種種的分野,與男子的機會均等?!雹倨渌f的作為人的婦女的可能性,即發(fā)揮婦女作為人的“天賦才能”,其所說的分野,指的是選舉權、職業(yè)權、教育權、經濟獨立權等等之分。所以與男子權利平等正是feminism的要旨,不管翻譯為女權主義或婦女主義,其實質完全一致。那么,為什么今天“女權主義”發(fā)生了“危機”?大約在上世紀末,國際上出現(xiàn)了一股認為女權主義一詞反映不出feminism的豐富內涵而主張代之以“女性主義”的思潮。然而所謂“女性主義”,卻歧義百出,派別眾多,如有西方女性主義、第三世界女性主義、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等等②,名目眾多,不一而足。而將過去的“女權主義”,改稱為傳統(tǒng)女性主義,或經典女權主義。我對這些眼花繚亂的女性主義,擇其對《晚清女權史》有關的,發(fā)表一些個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