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經傳詮釋體式中,義疏以系統(tǒng)、周詳為優(yōu)長和特色。群經義疏既是學子入門階梯,亦為經師治學義府,因而“言經學者,莫盛于義疏”(孫詒讓《劉恭甫墓表》)。義疏之學興于中古,如《儀禮》一經,南齊賀場有《禮講疏》,賀琛有《三禮講疏》,陳沈文阿有《儀禮注》;北魏劉懷方有《儀禮疏》,北齊黃慶、隋李孟悊有《儀禮》章疏。唐永徽年間,賈公彥以黃、李二家為本,“擇善而從,兼增己義”,裁成《儀禮注疏》,朝廷著于功令,學者奉為圭臬。宋熙寧年間,以《儀禮》于經世為迂遠,不列取士科目;南宋以降,理學家說經,義重性道,文尚簡易,學者宗之,義疏之學漸衰。故清儒感嘆“三禮之學,至宋而微,至明殆絕?!秲x禮》尤世所罕習,幾以為故紙而棄之”(《四庫全書總目》卷二十“儀禮述注”條),或深憫義疏之學“曠然中絕者逾五百年”(孫詒讓《劉恭甫墓表》)。至清代,“通經學古”思潮興起,鉆研十三經注疏成為士林風氣。阮元說:“士人讀書當從經學始,經學當從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讀注疏不終卷而思臥者,是不能潛心研索,終身不知有圣賢諸儒經傳之學矣。”(《江西??趟伪臼涀⑹钑蟆罚┒Y學是經學研究的突出重點,“學者不通典禮,不列名家”(鄭知同《儀禮私箋后序》)。眾多樸學家的考據實績證明,不僅理學家論說古禮多有舛誤,《十三經注疏》也不能令人滿意。如《儀禮注疏》,“或解經而違經旨,申注而失注意”(羅椒生《儀禮正義序》)。故陸續(xù)有學者展其所長,撰著新疏。胡培暈積40余年心力,歷覽眾說,集腋成裘,撰《儀禮正義》。清代《儀禮》學與宋、元、明盛衰迥異。這一逆轉緣何得以實現的呢?有研究者指出,清廷大力提倡禮學研究,對學者起到導向作用;漢學家厭棄理學末流空談心性,普遍重視古禮考證;樸學考證方法日趨精密,為《儀禮》考釋創(chuàng)通了道路。這些因素都不可忽視,但清初碩學鴻儒,特別是顧炎武在經學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對《儀禮》學持續(xù)繁榮,尤具關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