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以黔東南清水江支流烏下江、八洋河流域自稱為“三鍬人”的人群為研究對象。“三鍬人”的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間,由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西南部遷居到錦屏縣和黎平縣一帶,散居在苗侗村寨之間的二十多個寨子中。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三鍬人”被確定的貴州省23個待識別族稱之一。結合田野考察和三鍬人村寨中較為系統(tǒng)的各類民間文獻,論文主要考察在清水江流域“開辟新疆”前后,“三鍬人”這一移民群體參與山地開發(fā)的過程,以及在不同歷史脈絡之下族群邊界的變遷與認同的建構。同時探討地權觀念的興起與地權轉移、糾紛解決機制、不同族群村寨間的階序關系、口頭傳統(tǒng)與文字書寫、歷史記憶等議題。通過這一人群自清初以來參與區(qū)域社會開發(fā)的過程,進一步思考在族群與文化極具多元性的西南地區(qū)在漸次納入王朝的過程之中,國家與地方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精英分子與普通民眾之間的互動,以及當下之族群關系和文化實踐與這一歷史過程的關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