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唐人別集的整理和唐詩研究成績斐然,但《劉隨州集》尚未得到整理,不能不說是一憾。逭本《劃長卿詩編年箋注》,希望能聊備一格。劉長卿,字文房。籍貫有宣城、河問、彭城三說。但他從小生長在洛陽,自視為洛陽人。劉長卿的生卒年無確切記載。前人以《極玄集》所載“開元二十一年進士”焉據,把他看成是王維、李白的同齡人,故《全唐詩》編者置之于王、,李之間。但他的詩風迥非盛唐,而純乎大歷。這種時間上的錯位,常常使人們感到困惑?,F(xiàn)在,對他的詩文作了一番認真的排比研究之后,可以推定他生于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前后[一],卒于貞元六年(七九〇)。他的生年晚于王、李二十五年左右,晚于杜甫十四年左右,他們不是同一華人。他的一生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玄宗天寶年問,他已經創(chuàng)作了相當數量的詩歌,其中不乏佳作,但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并為時人所認可,則是安史亂后移居江南時的事,郎所謂“以詩馳聲于上元、寶應間[二]。他現(xiàn)存的詩作,絕大部分也都作于肅宗至德元年至德宗建中年間。因此,不論從詩風上看,還是從時代歸屬上看,劉長卿都是一位地道的“大歷詩人”。劉長卿的經歷十分坎坷,起先是屢試不第,接著是兩遭貶謫,*后是晚歲失州。剴長卿登第的時間,除《極玄集》“開元二十一年”說外,別無記載。但詩人天寶年間所作的詩篇,多次明言應試不第,可見此說不足為據?,F(xiàn)在還沒有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明他天寶十五年前已經登第的材料。他的登第與入仕,很可能在同一年,即至德二年(*七)。也就是說,他是在禮部侍郎兼江東采訪使李希言下進士及第,由江淮宣諭選補使崔渙遴選入仕的。天寶中劉長卿已煩著才名,甚至被舉子們公推為“棚頭”[三,這種屢試不第的狀況是十分難堪的,顯然會對他的心理和性格造成某種影響。至德二年,劉長卿釋褐長洲縣尉。三年正月,攝海鹽縣令,不久郎因事下獄,議貶南巴,命至洪州待命。直至第六個年頭亦郎廣德元年(七六三),才得以量移浙西某縣。短暫的初仕和長期的貶謫,遺是劉長卿步入仕途后所遭到的第1次大的打擊。大歷元年(七六六)或稍前,劉長卿秩滿赴京,隨即入轉運使府任職,充判官,兼殿中侍御史,作為著名理財家劉晏的主要助手之一,投入了戰(zhàn)后王朝經濟復蘇的繁忙活動。由奉使淮西,到駐守淮南,再到分務鄂岳,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和洞庭左右的數十州,充分顯示了他黽勉王事的本色,也由此得到了“有吏干”的品評[四]。大歷八、九年聞,就在他任鄂岳轉運留后、檢校祠部員外郎期間,遭到了鄂岳觀察使昊仲孺的趣陷,并因此而再貶睦州。多年的辛勞換來了再次的斥逐,道是劉長卿仕宦生活中又一次大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