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這是《考工記》對先輩工匠的贊嘆。古人從打制石器開始,制造出各種生產生活用具,從簡單的物理加工到摻和了化學變化的復雜制造,無不體現對事物理解的匠心。時至戰(zhàn)國,齊國的官營手工業(yè)已有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類30個工種,每個工種都有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講究,處處體現了工匠的智慧。早期這種近于“道”的百工匠心也常為圣人所稱道,當過漆園小吏的莊子在其著作中記錄了兩個匠人的故事“庖丁解?!焙汀拜啽忭捷啞?,前者是對通過反復實踐來掌握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達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手藝的贊美;后者以“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的匠心來批判其視為糟粕的圣人圣言。兩個故事都揭示了一個道理:匠心是口不能言、手不能傳的,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悟”出來的。在漢代,《考工記》被編入《周禮》,其涉及先秦時代的制車、兵器、禮器、鐘磬、煉染、建筑、水利等手工業(yè)技術的百工智慧,被奉為經典,世代相傳??婆e制的出現,讀書、應試、做官變成了文人們追求的人生目標,“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永恒的理想,以文人為核心的官僚階層視“百工之事”為雕蟲小技,竭力排斥工匠為官,工匠地位日漸式微。但是“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百官已逝,百工卻因為一件件被珍藏保存下來的精美器物而為后人稱道和學習。人們贊美其雅俗共賞的手藝,品味著其中的匠心,琢磨著精湛技藝的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