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界
左翼電影批評的焦慮
——從20世紀30年代的“軟”、“硬”之爭談起
胡適《綴白裘·序》與現代戲曲觀
在“新變”與“舊序”之間
——論白話新詩中的“歐化”和“傳統(tǒng)”句法
蕭乾的書評編輯策略與文化視野
——以《大公報》文藝副刊為例
符號修辭對地方文化認同再構的文本策略
穆旦研究專題
中國現代文學館所藏穆旦手稿兩種輯錄
穆旦詩歌在港臺地區(qū)的傳播與影響研究
穆旦譯文三篇輯存
“分裂”的痛苦與升華
——20世紀40年代讀者批評視域中穆旦新詩的“頹廢”哲思
穆旦的PTSD與詩歌療救
——從《阻滯的路》到《森林之魅》
文學檔案
新見吳宓20世紀40年代史料三則
從新發(fā)現的兩則史料看“吳宓贈書”
朱湘史料考辨
陳夢家著述編年
民國文學研究
國民黨的“文化剿匪”與“審查委員會”的設立
百年新詩的“第一首杰作”《小河》解
文夕大火:戰(zhàn)時文人的創(chuàng)傷記憶與災難書寫
寄宿學校體驗與“游離”詩人徐訐
論“京派”的消融
魯鎮(zhèn)與魯迅的鄉(xiāng)土文學結構
共和國文學研究
意識形態(tài)宣傳視角下的《百花齊放》
農民何以“底層化”?
——由胡學文《命案高懸》引發(fā)的思考
“犁”與“梨”的重奏:論多多詩歌深度意象的參差變形
思想史視域下的《鳩摩羅什》與大乘佛學
港澳臺文學研究
論覃子豪海洋詩主題的“回歸”敘事
臺灣新鄉(xiāng)土小說中的日據歷史書寫
——以吳明益、甘耀明、王聰威為考察對象
學人·著述
對當代文學學科困境的正面回應
——評王衛(wèi)平等《中國當代文學價值評估體系的重建與文學價值論》
田野調查、“新批評”與新詩史寫作
——評柯雷《精神與金錢時代的中國詩歌》
編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