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0—13世紀中國的歷史走向(代序) i
上編 國家政治
從契丹進士到宋朝宰相:宋琪與宋太宗朝政治 3
一、從七品員外郎到三品宰相:宋琪一歲四遷揭密 3
二、宋琪的政治主張與作為 10
三、太宗朝政治生態(tài):從變態(tài)向常態(tài)過渡的基本完成 14
寇準“好剛使氣”的個性與宋朝“祖宗家法”的沖突 19
一、“寇準,真宰相也” 19
二、“好剛使氣”與“祖宗家法”的內涵 20
三、“好剛使氣”與“祖宗家法”的沖突 22
四、余論 28
“為國偉臣”:北宋程琳事跡辨正 30
一、“敏厲嚴深,長于政事” 31
二、馮士元案辨正 35
三、《武后臨朝圖》事件辨正 42
四、余論 48
宋理宗繼位與四明集團的關系 49
一、四明人對理宗的識拔 49
二、四明人對理宗的養(yǎng)育 52
三、四明翊戴 55
“非鄞則婺”:南宋理宗朝前期的政治格局 61
一、以史彌遠為核心的圈層式執(zhí)政格局 62
二、鄭清之與喬行簡,從貌合神離到分道揚鑣 66
三、史嵩之與范鐘,“鄞主婺從”的再現(xiàn) 71
四、鄭清之再相,四明勢力的絕唱 75
“小元祐”考:論南宋后期學術對政治的影響 78
一、端平“小元祐”,朝廷中的反對派 79
二、淳祐“小元祐”,從杜范專政到游似邊緣化 85
三、余論 89
“福華編”:賈似道與南宋末年政治 91
一、南宋后期政局與賈似道入朝為相 92
二、賈似道締造“福華”時代的努力與絕望 94
三、士人世界之“福華”頌與君臣士人醉生夢死 108
四、余論 116
中編 內地社會
宋朝民變成因新探 121
一、“饑民”:普通民眾生存空間萎縮 123
二、“愚民”:“邪教”蠱惑 125
三、“奸民”:暴利的誘惑 126
四、區(qū)域文化傳統(tǒng) 128
五、遺民情結 130
宋朝應對民變措施新探 133
一、信息及時上報,以最快速度調遣中央精銳部隊 133
二、充分依靠民間力量 135
三、對特別地區(qū)實行特殊法令 140
四、結語 143
南宋新型軍正制度與基層治安管理創(chuàng)新 146
一、軍正制度溯源 146
二、南宋新型軍正的設置 148
三、南宋新型軍正興廢原因探析 156
四、結論:新型軍正制度是南宋國家與地方豪族之間博弈及共生的結果 161
南宋中后期官立書院的興起、類型、特色與成效 164
一、南宋中后期高等教育改革與官立書院的興起 165
二、南宋中后期新興官立書院的類型 167
三、南宋中后期新興官立書院的辦學特色 173
四、南宋中后期新興官立書院的辦學成效 181
五、鑒往知來:兼談當今書院式教育的復興 188
宋金元時期的市令司 192
一、宋以前的市令 192
二、宋朝的市令司及其與市易務的關系 195
三、金元的市令司 201
四、結語 203
下編 邊疆社會
北宋時期白溝的生活世界 206
一、水鄉(xiāng)澤國,塞上江南 207
二、一地屬兩境四縣,心所主 211
三、關節(jié)之地,諜影重重 215
傳法之外:宋朝與周邊民族戰(zhàn)爭中的佛寺僧侶 220
一、佛寺、僧侶與宋朝的開疆拓土 220
二、佛寺及其僧侶是戰(zhàn)后新占領區(qū)統(tǒng)治的重要倚重力量 224
三、僧侶成為各個民族長期對峙中間諜的最佳人選 229
四、結語 234
宋朝應對羈縻州變亂措施新探 237
一、遣使詔諭 238
二、盟誓 240
三、以貿易優(yōu)惠、經濟援助換取和平 244
四、“以蠻夷治蠻夷” 246
宋代安南使節(jié)廣西段所經路線考 250
一、邕州道 251
二、欽州道 254
三、廉州道 257
四、影響路線選擇的因素 260
宋代博易場研究——以廣西博易場為中心 266
一、宋代博易場及其在廣西之設置 266
二、宋代博易場之運營與管理——以廣西博易場為例 270
三、宋代博易場的歷史作用 276
四、結語 282
歷史的橫切面:“淳熙三書”所見宋代廣西周邊“蠻族”社會 284
一、“淳熙三書”及其作者 284
二、宋代廣西周邊“蠻族”與漢族文明 288
三、宋代廣西周邊“蠻族”之社會形態(tài) 291
后記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