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重返現(xiàn)代:從羅丹出發(fā)
雕塑家的教育——威廉·塔克在中央美術學院講座紀實
《雕塑之道——國際研討會》發(fā)言稿
瞬間與永恒——羅丹藝術中的現(xiàn)代性
走出僵局——羅丹和他的時代(1900—1914)
雕與期:一種始源性的哲學
觸覺:羅丹、馬蒂斯與賈科梅蒂
從結構主義到極簡主義
作為構造的世界劇場——莫霍利—納吉的雕塑觀及其相關問題
空間與視覺——賈科梅蒂與賈德
物·媒介·場地·劇場·擴展的場域——極簡主義的興起與現(xiàn)代主義范式的坍塌
“在場”的邏輯:極簡主義雕塑的意義建構與轉向
“極簡主義”的意義表征與后現(xiàn)代主義批評話語的興起
理論:物質與觀念的對話
藝術作為異質性:媒介、物性與材料
“物”的轉化邏輯——雕塑在“觀念性非形象”的實驗語境
客體與物體
擴展:尋找新的可能性
從雕塑到裝置:“藝術”內外的變化
裝置與時間
時間與藝術
泛雕塑的當代性
中國:共性和差異的實踐
可見與不可見
偶發(fā)與85美術新潮
公共領域的策展實踐
閱讀:若干拓展性理解
關于杰夫·沃爾撰寫的《史蒂芬·巴爾肯霍爾作品的簡要脈絡》
語言,作為一條線索——《雕塑的語言》讀后感
“材料自覺”:雕塑本質的回歸之路——由威廉·塔克《雕塑的語言》所引發(fā)的思考
為游牧者說——論羅莎琳·克勞斯的藝術寫作
向內回歸與向外敞開的雕塑——從克勞斯雕塑理論的雙重敘事線索展開
結構變遷與精神歷史——關于現(xiàn)代雕塑的兩種敘事:《現(xiàn)代雕塑的變遷》與《形而上下》的比較閱讀
雕塑的回歸與擴散——克勞斯與塔克的著作的另一種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