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今年荷月,肖又尺君寄給我他的文稿,邀我為他的論文作序。2012年我與肖君在香港中文大學同窗修讀宗教學碩士。班上有幾位或生長於成都,或移居成都的同學,大家感情融洽,經常在一起上課讀書。之后,我在中文大學繼續(xù)讀博至今并留校,肖君回到成都,任職於武侯祠博物館。遙遠的地理距離并未離間了友情,我們一直保持聯系。我博-2研究課題的主要領域是近代四川區(qū)域宗教史,這幾年經常往返成都香港,一則進行田野考察,二則探親瘩故。幾次在旅途中與肖君小聚,聊聊成都與香港兩地的生活與學術。肖君幫我找了很多四川近代史資料,其中亦包括有關清代以來武侯祠的史料,對我的研究很有幫助。此次他邀請我為他的論文作序,我當仁不讓。本書關注的主要是學界新世紀以來有關三國文化傳播與文化產業(yè)的研究狀況,并對此種復雜狀況進行梳理,歸納與分析。肖君文中主要舉出了目前學界研究的四種三國文化傳播類型:一是《三國演義》文本的英文翻譯情況;二是三國影視作品現象;三是三國類游戲產品的開發(fā)狀況;四是中國各地三國主題旅游業(yè)的狀態(tài)。當然,除這四類以外,還有其他的三國文化跨界傳播與再生產現象,比如依據《三國演義》、《三國志》等歷史文本進行重新加2I_、創(chuàng)造的中文書籍出版物,網絡電視劇.短劇,網絡小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