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治史者的基本功,史料掌握的多少,直接關系研究的深度和廣度。19世紀后半葉以來,已經有一些國外的探險者、傳教士陸續(xù)進入循化縣,開始對撒拉族的語言、歷史以及宗教進行過研究。20世紀30年代以來,撒拉族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學術論文,但是,前者基本依靠田野調查和口述史料做研究,后者則基本憑借有限的漢文史料討論。盡管那時候對撒拉族史料掌握的不夠全面,卻也開啟了撒拉族研究的先河,尤其是對撒拉族語言系屬關系、撒拉族歷史發(fā)展脈絡特別是清朝時期蘇四十三反清事件等作了較為詳細的研究,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系統(tǒng)研究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民族識別和歷史語言調查的需要,國家對少數(shù)民族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國情調查,并于1954年初確認了撒拉族為我國獨有的少數(shù)民族。60年代初,時任青海民族學院副院長郭若珍委托政教系楊兆鈞教授組織部分教師組成民族史編寫組,地方史學家羋一之先生等參與了這項工作,并分赴中央檔案館、南京近代史料整理處、甘肅圖書館等地,做了大量史料摘錄工作,這項工作可以說是篳路藍縷。1963年5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撒拉族史料摘抄》。與此同時,由*****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于1958年9-12月間,赴循化進行了大規(guī)模社會歷史調查,并于1963年9月完成《撒拉族簡史簡志合編,》初稿。這兩本書的完成,是1950年代實施的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的直接成果。1979年夏,青海省根據(jù)國家要求成立少數(shù)民族五種叢書編委會,1981年5月,《撒拉族簡史》完成定稿。同時印行的有《撒拉族檔案史料》與《撒拉族史料輯錄》兩本史料,共計有42萬字。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羋先生出版了《撒拉族政治社會史》(1990年12月),后經過修改增補,于2004年出版了《撒拉族史》,完成了對撒拉族歷史的系統(tǒng)研究。在這些成果以及大量研究撒拉族的著作和論文中,前人所做的史料整理工作成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撒拉族學者韓建業(yè)副教授承擔的“青海省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十五規(guī)劃項目”《撒拉族史料集》,2005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原來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撒拉族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