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跨境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瑤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但由于瑤族沒有與本民族語言相一致的文字,所以,民族文化傳承的渠道較少,困難較多。同時,因為瑤族多聚居在老少山邊窮地區(qū),林密山高,山路崎嶇,生活貧困,加上語言交流的困難,研究成果的獲得相對于其他學科更為艱難。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瑤學研究的成果主要是瑤族歷史、文化、經濟、政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對瑤族科學技術的研究相對薄弱。2002年初,當時的廣西民族學院黨委書記梁穎教授與廣西民族學院院長何龍群教授動員我回廣西民族學院工作。同年底,經當時的******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府原副主席奉恒高的協調,我從廣西社會科學院調回廣西民族學院工作。2004年,我們申報的“瑤學叢書”課題在自治區(qū)政府原副主席奉恒高的幫助下,獲得自治區(qū)政府資助300萬元科研經費,并在廣西民族學院成立瑤學研究中心。2006年5月9日,廣西民族學院瑤學研究中心又被批準為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當時,毛漢領教授是廣西民族學院的副院長,又是瑤族高級知識分子,我作為瑤學研究中心主任和學校中國少數民族史碩士點的學科帶頭人,曾與他有過一些接觸,感覺到他對本民族的情結還是挺重的,很想為本民族的文化傳承與弘揚做點事。后來他雖然調離了廣西民族大學,但因為在廣西民族大學的中國少數民族史碩士點當碩士研究生導師,又在瑤學叢書申報了“平地瑤科技史研究”的子課題,我們之間的接觸逐漸多了起來。他從小生活在瑤族地區(qū),對瑤族的社會、歷史、經濟、文化等都有較深的體會,特別是對瑤族科學技術史的感受更深。正如毛教授所說,他本人是理工男,特別關注科學技術對社會的進步、發(fā)展的作用、影響。但就當前的研究狀況而言,從科技進步、科技史角度來研究瑤族的成果較少,所以他就帶領自己的研究生到瑤族地區(qū)去調查,從科技進步的視角,對瑤族的生活燃料、生產生計方式、糧食儲藏加工、民族特色飲食、建筑材料等方面探索科學技術進步對瑤族社會發(fā)展的作用與影響。他們從事田野調查的瑤族村寨地處偏僻山鄉(xiāng),交通閉塞,生活條件艱苦,團隊中的年輕人都是來自城市,語言不通,亦不習慣當地瑤族村民的生活習俗,在田野調查期間,他們不僅與瑤族村民同吃同住,而且每天往返于山間小道逐家逐戶地進行調查,有時還要到田間地頭幫助村民做些農活,其中的困苦艱辛不在其境很難體會。沒有一定的耐心、毅力和事業(yè)心,沒有一定的民族感情和責任感,是沒有辦法完成田野調查研究的。歷史上,從事瑤學研究的學者都是其他民族的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批瑤族的本民族學者逐漸成長,打破了瑤學研究沒有瑤族學者的困境。特別是近十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許多瑤族出身的領導、知識分子、群眾積極參加到瑤族傳統(tǒng)文化與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傳承工作中,并通過對參加瑤族傳統(tǒng)文化與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傳承工作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毛教授作為瑤族高級知識分子和領導干部,自覺帶領一批年輕學者參加這項有意義的工作。他們的研究成果,對促進瑤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瑤族科學技術及少數民族科學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貢獻。希望通過他的努力和帶動,能有更多的瑤族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能參加到這項有意義的工作中來,推進瑤學研究,薪火相承,實現民族“文化自覺”。也希望毛教授今后在瑤學研究的領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