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68.00
作 者: | 孫宇彤 |
出版社: |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
叢編項: | |
標 簽: | 暫缺 |
ISBN: | 9787121349850 | 出版時間: | 2018-10-01 | 包裝: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頁數(shù): | 272 | 字數(shù): |
結 構 篇
學習提示 2
第1章 時頻結構 3
本章導讀 4
1.1 概述 4
1.1.1 什么是時頻結構 4
1.1.2 如何理解時頻結構 5
1.1.3 雙工方式 6
1.2 FDD的時間結構 8
1.2.1 FDD的時間結構:無線幀 8
1.2.2 FDD的時間結構:子幀 9
1.2.3 FDD的時間結構:時隙 9
1.2.4 更小的時間結構 10
1.2.5 時間同步 11
1.2.6 上、下行子幀對齊 12
1.3 TDD的時間結構 15
1.3.1 TDD的時間結構:總體 15
1.3.2 TDD的時間結構:特殊子幀 16
1.3.3 TDD的特殊子幀:GP 19
1.4 頻率結構 23
1.4.1 頻率結構:子載波 23
1.4.2 頻率結構:資源塊(RB) 24
1.4.3 頻率結構:頻點 25
1.4.4 頻率結構:頻段 27
1.5 時頻分布 29
1.5.1 各種下行信號與信道的時間分布 29
1.5.2 各種下行信號與信道的頻率分布 32
1.5.3 各種上行信號與信道的時頻分布 32
1.6 小結 35
第2章 參考信號 36
本章導讀 37
2.1 概述 37
2.1.1 什么是參考信號 37
2.1.2 小區(qū)參考信號的發(fā)展史 38
2.1.3 小區(qū)參考信號的設計 39
2.1.4 小區(qū)參考信號的分布 41
2.2 小區(qū)參考信號的生成 43
2.2.1 小區(qū)參考信號的生成過程 43
2.2.2 Gold序列的生成方式 44
2.2.3 Gold序列的初始值與生成 45
2.2.4 Gold序列的輸出過程 47
2.2.5 小區(qū)參考信號的時頻映射 49
2.3 小區(qū)參考信號相關的KPI 50
2.3.1 參考信號強度:RSRP 51
2.3.2 接收信號強度:RSSI 52
2.3.3 參考信號質量:RSRQ 53
2.3.4 參考信號信噪比:RS-SINR 54
2.3.5 KPI與小區(qū) 55
2.4 終端專用參考信號 56
2.4.1 什么是終端專用參考信號 56
2.4.2 R8版本的終端專用參考信號 57
2.4.3 R9版本的終端專用參考信號 60
2.5 上行參考信號 61
2.5.1 上行參考信號的生成 61
2.5.2 上行參考信號的處理過程 64
2.6 小結 66
第3章 控制信道 67
本章導讀 68
3.1 概述 68
3.1.1 控制信息 68
3.1.2 LTE系統(tǒng)的控制信道 72
3.2 LTE系統(tǒng)的下行物理控制信道 73
3.2.1 下行物理信道(用于控制) 73
3.2.2 PBCH 73
3.2.3 PCFICH 76
3.2.4 PHICH 79
3.2.5 PDCCH 82
3.2.6 下行控制信道小結 88
3.3 LTE系統(tǒng)的上行物理控制信道 89
3.3.1 上行物理信道(用于控制) 89
3.3.2 PRACH 89
3.3.3 PUCCH 92
3.4 小結 98
第4章 業(yè)務信道 99
本章導讀 100
4.1 概述 100
4.1.1 業(yè)務信息 100
4.1.2 業(yè)務信道 101
4.1.3 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的業(yè)務信道 104
4.1.4 LTE系統(tǒng)中的信道 107
4.2 LTE下行共享物理信道 109
4.2.1 處理流程概述 109
4.2.2 資源映射 111
4.2.3 尋呼信道(PCH) 111
4.3 LTE上行共享物理信道 112
4.3.1 處理流程概述 112
4.3.2 資源映射 114
4.3.3 信號與底層指令的復用 114
4.4 小結 116
實 施 篇
學習提示 118
第5章 LTE無線網絡的部署 121
本章導讀 122
5.1 概述 122
5.1.1 中國LTE網絡的部署進程 122
5.1.2 中國LTE網絡的分步實施 123
5.2 部署LTE無線網絡的策略 126
5.2.1 部署原則:多快好省 126
5.2.2 部署策略的關鍵因素 128
5.3 雙工方式 128
5.3.1 雙工方式的差異 128
5.3.2 雙工方式各自的優(yōu)勢 129
5.3.3 FDD與TDD的協(xié)同 130
5.3.4 TDD天線的選型 131
5.4 工作頻段 132
5.4.1 LTE的工作頻段 132
5.4.2 中國的TD-LTE頻段 133
5.4.3 中國的FDD LTE頻段 135
5.5 2G/3G退網 137
5.5.1 昔日霸主 137
5.5.2 英雄遲暮 138
5.5.3 未雨綢繆 139
5.6 后續(xù)演進 140
5.6.1 10倍率:推動通信技術換代的力量 140
5.6.2 LTE的后續(xù)演進之路 141
5.7 小結 142
第6章 覆蓋設計 144
本章導讀 145
6.1 概述 145
6.2 設計條件 146
6.2.1 移動信道模型 146
6.2.2 傳播模型 148
6.2.3 區(qū)域類型 150
6.2.4 業(yè)務要求 150
6.3 覆蓋設計的指標 151
6.3.1 參考信號強度(RSRP) 151
6.3.2 參考信號質量RS-SINR 154
6.3.3 下行控制信道的SINR 155
6.3.4 下行業(yè)務信道的SINR 156
6.3.5 上行業(yè)務信道的SINR 157
6.4 鏈路預算 158
6.4.1 上行鏈路預算 158
6.4.2 上行鏈路預算的參數(shù) 159
6.4.3 上行鏈路預算的案例 162
6.4.4 下行鏈路預算 163
6.4.5 下行鏈路預算的參數(shù) 164
6.4.6 下行鏈路預算的案例 165
6.5 評估基站的覆蓋范圍 166
6.5.1 上行覆蓋范圍的計算 166
6.5.2 覆蓋設計校驗 168
6.6 小結 171
第7章 容量分析與評估 172
本章導讀 173
7.1 概述 173
7.2 下行峰值速率 173
7.2.1 下行峰值速率的RE計算法 174
7.2.2 下行峰值速率的精確值 177
7.3 上行峰值速率 178
7.3.1 上行峰值速率的RE計算法 178
7.3.2 上行峰值速率的精確值 180
7.4 最大用戶數(shù)量 181
7.4.1 用戶分類 181
7.4.2 PHICH支持的調度用戶數(shù) 182
7.4.3 PDCCH支持的調度用戶數(shù) 182
7.4.4 最大調度用戶數(shù) 185
7.4.5 最大排隊用戶數(shù) 186
7.5 邊界容量與覆蓋的評估 186
7.5.1 小區(qū)的最大吞吐率 187
7.5.2 網絡小區(qū)的邊界吞吐率 187
7.5.3 網絡小區(qū)的邊界速率 190
7.5.4 小區(qū)邊界在哪里 192
7.5.5 邊界吞吐率的修正 194
7.5.6 FDD LTE對稱嗎 195
7.6 小結 196
第8章 TDD的設計與分析 197
本章導讀 198
8.1 TDD的速率與吞吐率 198
8.1.1 TDD速率的換算 198
8.1.2 精確的TDD峰值速率 200
8.1.3 TDD邊界吞吐率 200
8.2 TDD的鏈路預算 202
8.2.1 上行鏈路預算 202
8.2.2 TDD上行覆蓋 203
8.2.3 TDD下行鏈路預算 204
8.2.4 TDD下行覆蓋 206
8.3 TD-LTE與FDD LTE的覆蓋對比 207
8.3.1 對比分析條件 207
8.3.2 FDD LTE與TD-LTE主要參數(shù)的關系 208
8.3.3 FDD LTE與TD-LTE的覆蓋對比 209
8.3.4 綜合指標對比 211
8.3.5 性能對比 213
8.4 小結 215
第9章 VoLTE的部署 216
本章導讀 217
9.1 VOLTE概述 217
9.2 VOLTE的語音處理 217
9.2.1 語音數(shù)據處理 217
9.2.2 語音數(shù)據處理方式的差異 219
9.3 VOLTE與網絡規(guī)劃 220
9.3.1 覆蓋 220
9.3.2 最大用戶數(shù) 220
9.3.3 容量 221
9.4 VOLTE引發(fā)的問題 222
9.5 小結 223
附錄A 解碼CDMA技術 224
A.1 詳解CDMA 224
A.2 LTE系統(tǒng)拋棄了CDMA技術嗎 227
A.3 LTE系統(tǒng)是怎樣發(fā)揚CDMA技術的 228
附錄B 干擾分析 229
B.1 覆蓋模型與蜂窩模型 229
B.2 小區(qū)參考信號上的干擾 230
B.3 下行控制信道上的干擾 235
B.4 下行業(yè)務信道上的干擾 236
B.5 上行業(yè)務信道上的干擾 238
附錄C TD-LTE的下行峰值速率 242
C.1 計算流程 242
C.2 計算示例 242
縮略語 245
參考文獻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