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計算機網絡概述
1.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1.2 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歷程
1.3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
1.4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1.5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6 網絡的性能指標
1.7 網絡體系結構
1.8 網絡硬件
第二章 物理層
2.1 物理層功能
2.2 網絡的傳輸介質
2.3 數據通信技術
第三章 數據鏈路層
3.1 差錯控制
3.2 流量控制
第四章 網絡層
4.1 IP地址
4.2 地址解析協(xié)議ARP和逆向地址解析協(xié)議RARP
4.3 子網掩碼與子網劃分
4.4 網絡路由算法
第五章 傳輸層
5.1 傳輸控制協(xié)議TCP
5.2 用戶數據報傳輸協(xié)議UDP
5.3 流量控制
5.4 擁塞控制
第六章 應用層
6.1 域名系統(tǒng)
6.2 電子郵件系統(tǒng)
6.3 WWW
6.4 FTP
第七章 計算機局域網
7.1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7.2 CSMA/CD介質訪問控制
7.3 令牌環(huán)
7.4 令牌總線
7.5 FDDI
第八章 無線網絡
8.1 無線局域網的優(yōu)缺點
8.2 無線傳輸介質
8.3 無線網絡中的常用名詞
8.4 無線局域網的主要協(xié)議標準
8.5 移動通信網絡
第九章 網絡安全與管理
9.1 網絡安全技術
9.2 數據加密與數字認證
9.3 防火墻技術
9.4 虛擬專用網技術
9.5 網絡病毒防治技術
9.6 網絡管理技術
第十章 無線AdHoc網絡的QoS路由算法
10.1 緒論
10.2 AdHoc網絡路由協(xié)議及分析比較
10.3 AdHoc網絡QoS指標
10.4 AODV路由協(xié)議的改進
10.5 仿真實驗與分析
10.6 結論與展望
第十一章 擁塞控制算法
11.1 擁塞產生的原因
11.2 TCP擁塞控制的基本方式
11.3 TCP擁塞控制存在的問題
11.4 幾種改進的擁塞控制方法
11.5 TCP擁塞控制算法研究熱點
第十二章 入侵檢測算法
12.1 緒論
12.2 入侵檢測技術概述
12.3 模式匹配算法
12.4 基于數據預處理的入侵檢測系統(tǒng)模型設計
12.5 實驗與性能分析
12.6 結論與展望
第十三章 網絡應用——“互聯網+”下移動智慧校園應用體系的設計
13.1 引言
13.2 相關研究
13.3 智慧校園設計概況
13.4 移動智慧校園功能實現
13.5 總結以及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