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的產生有著悠久的歷史。臉譜起源于面具,只是臉譜是將圖形直接畫在臉上,而面具則是把圖形畫在或鑄在物品上,然后再戴在臉上。在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有巫舞和儺舞,舞者常戴面具。北齊蘭陵王長恭,性隋勇猛,武功高強,但相貌俊美,像個女子,敵人不怕他。于是,打仗時他就戴上面具,以顯得面目兇狠,給敵人以震懾。后來,臉譜成為中國傳統(tǒng)戲劇里男演員臉部的彩色化妝。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于凈(花臉)和丑(小丑),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內行的觀眾通過臉譜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是聰明還是愚蠢、是受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不少古老的戲曲劇種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臉譜,京劇臉譜尤以“象征性”和“夸張性”著稱,即通過運用夸張和變形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臉譜并不是絕對固定的,因上演的劇目、角色的年齡、演員的臉形不同而略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