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的情境中,人可選擇做不同的行為。一個人實際所選擇的行為至少在他自身看來是合理的,而他要做出合理行為,顯然先要知道何種行為是合理的。人們可基于不同的理由來判定一行為是否合理。一行為基于某種理由是合理的,卻可能因其他理由而不合理。如果行為基于不同理由而具有不同的合理性,那就可區(qū)分出不同類型的合理性。人們實際區(qū)分出了諸如法律合理性、宗教合理性、政治合理性、經濟合理性與道德合理性等不同類型的合理性。法理學或法哲學主要關注法律合理性,政治哲學主要關注政治合理性,關注道德合理性的學問則是倫理學。在倫理學中,首先要提到的兩個術語很可能是“道德”與“倫理”?!暗赖隆迸c“倫理”產生于兩千多年前的西方文化中,它們在詞源上基本同義。這兩個術語流傳至今盡管已有兩千多年,其含義卻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從詞源上看,中文中“道德”與“倫理”所表達的事物并不相同,不過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中國現(xiàn)代文獻一般也不太認真地區(qū)分它們。正是如此,盡管可對“道德”與“倫理”做出一些區(qū)分,而實際也有人有區(qū)別地使用它們,但此處并不準備這樣做。不過為了表述的方便,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是有必要對它們略做一些技術上的區(qū)分。這里特別地把對道德合理性、道德行為等道德現(xiàn)象的研究稱為倫理學,而不稱為道德學。倫理學盡管研究道德現(xiàn)象,卻不只如此,它還可能研究法律現(xiàn)象、政治現(xiàn)象等。就此而言,倫理判斷不完全等同于道德判斷,倫理現(xiàn)象也不完全等同于道德現(xiàn)象。對倫理學的研究與對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不同。一個物理學家或化學家通常會與其他物理學家或化學家一起,甚至會與普通大眾一起,共同接受諸多共識或前提。如他們接受某些共有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把實驗所獲得的結果當作事實,甚至堅信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它們得以成立的信念,等等。正是如此,物理學家或化學家可直接從這些被廣泛接受的前提開始進行研究,而不必從更為基礎處開始。倫理學往往缺乏這樣的前提。不僅倫理學家內部難以擁有被廣泛接受的基本原則或理論,而且不同倫理學家從相同的道德現(xiàn)象中也可能獲得不同的事實。在倫理學中,甚至不存在一個為眾多倫理學家共同接受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諸如此類的情形迫使倫理學家要從一些沒有被廣泛接受的甚至充滿爭議的前提開始。如此一來,一些人甚至懷疑能否從倫理學家那里獲得有關對道德現(xiàn)象的可信了解。這種懷疑當然是難以獲得同情的。一個人如果斷言不能從倫理學家那里獲得對道德現(xiàn)象的可信了解,那他很可能也難以從其他地方達到目的。不過,人們的確有理由提出,如果希望對倫理問題給出較為可信的解答,或希望對道德現(xiàn)象給出較為深入而系統(tǒng)的認識,與自然科學家相比,倫理學家更需要從基礎處開始,更有必要對其研究賴以依靠的那些前提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