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吉爾•德勒茲(1925—1995),法國當代哲學家,后結構主義思想家。生于法國巴黎,就讀于索邦大學哲學系,師從伊波利特、康吉萊姆等人。1956年后在索邦、里昂等大學任教,并以《尼采與哲學》《差異與重復》等著作奠定了他在法國當代哲學界的重要地位。1969年開始任教于巴黎第八大學直至退休,同年結識加塔里,與后者合著《反俄狄浦斯》《千高原》《什么是哲學》等多部著作,創(chuàng)造了諸多新穎概念,對精神分析和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入批判,成為法國后現代哲學的關鍵人物。其他著作還涉及電影、繪畫、文學等多個領域,對當代人文學科研究產生了持續(xù)的影響。 夏瑩,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巴黎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法國馬克思主義及激進左派思潮。學術著作有《消費社會理論及其方法論導論》《拜物教的幽靈——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隱性邏輯》等,譯著有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齊澤克《延遲的否定》、洛克莫爾《費希特、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等。 牛子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吳子楓,原名吳志峰,文學博士,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哲學系訪問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西方當代理論的翻譯與研究,譯有利罕《文學中的城市》、薩特《什么是主體性?》、阿爾都塞《政治與歷史:從馬基雅維利到馬克思》《論再生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