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國一直是典型的農業(yè)社會,幾乎完全倚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雖然并不是完全的陸地國家,但因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一直深處內陸,并沒有建立發(fā)達的海洋文化。農業(yè)經濟“臉朝黃土背朝天”,信奉“皇天后土”,自給自足,聽天由命。與海洋文明相比,古中國的黃河文明實際上是一種“大河文明”。人們面對奔流的河水和面對浩瀚的海洋產生的情懷是完全不同的,人們一方面感謝大河的恩賜,知恩圖報,一方面慚愧于自我的渺小,隨遇而安。古往今來數(shù)千年,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悵然喟嘆,卻少有“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而欣然自喜的河伯在“望洋向若而嘆”后的自我反省。自然經濟和大河文明相互結合孕育產生了獨特的華夏文明,形成了延綿不斷的中國“鄉(xiāng)土社會”。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小書”《鄉(xiāng)土中國》中對“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的“團體格局”有著極其深刻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