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杭與稻芒截然不同景致的匆匆巡禮,到這兒便告一段落。王安石在其《游褒禪山記》中曾寫道:“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對于芒康而言猶如神秘之景披上層層輕紗,每進一步就呈現出不同的妙景,在不同的季節(jié)變幻出不同韻味,而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又給游人走近芒康之美提供了便捷。不同景致的美在對比后會體現得更充分。東游蘇杭意在通過江南的細膩和溫婉襯托出稻芒之雄渾與淳樸,讓善妙芒康在世人面前逐漸撩開神秘面紗,展現在游人面前。當我們細品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雅韻,再到善妙芒康之“古道滄桑、千年鹽田”的回響;從溫婉的西湖到達美擁雪山的雄姿;從斷橋殘雪、曲院風荷到芒康的藍天白云和夜晚的繁星密布……一幅壯麗的祖國大好河山的圖卷使人們不禁有“江山如此多嬌”之感嘆。如此之感嘆處處皆是,特別是當你行走在稻芒與蘇杭這一東一西兩地時,你會充分體會“旅游”的內涵,明白“旅”是旅行、外出,是為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的行進過程;而“游”是外出游覽、觀光。稻芒與蘇杭,一東一西,一個偏多一些繁華與秀麗,一個偏多一些淳樸與自然。也許蘇杭之美,是美在中式園林的小巧精致,是美在西湖千古以來流傳的人文詩畫,是美在江南水鄉(xiāng)的煙雨朦朧與青石小巷的吳儂軟語。那么芒康與稻城之美,則是美在西藏雄渾的山脈、莊嚴的宗教寺廟,美在莽措湖的如詩如畫,美在國道318線、國道214線的綿延蒼茫與曲孜卡溫泉的氤氳典雅,美在芒康金秋的瓜果飄香與亞丁稻城的雪山巍峨……這一切需要在行走中細細品味。旅游還是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一個過程。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我們走過無數的路,看過無數的景,漸漸明白生命中所有的美好都在時光里行走,在行走中我們感知自然的博大、人類的渺小,在行走中我們認識和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安坏巧剑恢礁?;不涉水,不曉水深;不賞奇景,怎知其絕妙”。在旅行中細細地品味著不同景致的風格,了解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讀萬卷書,還需行萬里路”,陶冶人們的情操,充分地體會祖國的大好河山。此乃《東游蘇杭 西品稻芒》策劃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