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之屋/非洲人文經典譯叢,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文庫》是丹布達佐·馬瑞徹拉的處女作,也是他著名的作品,為他贏得了美名,也帶來了眾多爭議,為他奠定了在文學界的地位。整部小說集以20世紀70年代的羅德西亞(今津巴布韋)為背景,共收集了一篇名為《饑餓之屋/非洲人文經典譯叢,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文庫》的中篇小說、十個短故事及一篇個性鮮明的詩歌,其行文獨特,形式自由。其中,中篇部分主要記載了馬瑞徹拉本人在殖民地白人統治期間悲慘的生活,以及當地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描述了一位黑人在英國流離失所的生活,即馬瑞徹拉本人在牛津大學的求學經歷,以及被牛津大學開除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街頭流浪的落魄與絕望。故事從一個無名氏講述者離開“饑餓之屋”開始。旅途之中,這個無名氏在酒吧遇見了一些朋友,這個酒吧就成了故事發(fā)生的場所。自此以后,這個無名氏以倒敘和迂回的方式講述了許多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故事中看似簡單的場景和情節(jié),通過馬瑞徹拉獨特的聯想和比喻,透過震撼人心的詞句,向世人展示了這“饑餓之屋”的樣貌。作者表達的不僅僅是物質的匱乏、肉體的饑餓,更是其內心的渴望、心靈的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