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本輯特別設置了“郭沫若與新中國”欄目。郭沫若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即參與到全國的文化科教事業(yè)之中,是建設新中國文化科教事業(yè)的重要人物之一。所以,“郭沫若與新中國”是一個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并值得我們深入考察的研究課題。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特別以此為主議題舉辦了一次學術研討會,這一欄目所輯錄的文章即出自該會議論文。幾篇論文對于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的詩歌創(chuàng)作所發(fā)生的變化及其時代特征,郭沫若舊作的再版,郭沫若參與推動普通話寫作,建構并推進文學語言規(guī)范及其舊作修訂中的實踐等問題,或展開宏觀視界的考察,或進行深入縝密的探究,均有所得,且能引發(fā)更多的思考。從現代漢語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來看郭沫若的新詩創(chuàng)作,是很有意義的,郭沫若無疑是一位成功的現代漢語實踐者。替曹操翻案是舊話重提,從幾個不同方向來看郭沫若的翻案就有新說?!而P凰涅槃》《屈原》是郭沫若研究中的“老生常談”。從“舞臺劇”的角度切入,考察《屈原》的演出籌備、舞臺表演及觀眾接受過程,探討《屈原》的上演從文化走向政治的過程;從郭沫若率先憑文學創(chuàng)作使“鳳凰涅槃”的說法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tǒng)”浪潮中逆流迸發(fā),論證其不僅豐富了中國新詩的審美語言,還預示了某種文化心理的“返祖”式創(chuàng)造精神。郭沫若的人生經歷和家族背景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都咨耆倌昙馈芬嗵N含著郭沫若的個人寄托。他將稗官野史納入研究視野,與帝王將相譜的正史形成對話。在新史學的脈絡中,它攜革新派之余威,既有學術研究價值,又收社會革命之功效。本輯的文獻史料頗豐。由編輯部和郭沫若紀念館學者整理了多種文獻資料:根據郭沫若抗戰(zhàn)時期手稿整理的歌詞及其在1960年代所寫的詠史詩、記游詩,郭沫若與胡喬木、陶大鏞的往來書信,郭沫若致周揚、吳德、吳慶彤等人的信函。海外研究欄目譯載了日本郭沫若研究學會會刊(內部交流)“郭沫若、周作人交流特刊”中首次披露的郭沫若致周作人的明信片。史料辨證欄目編發(fā)的文章梳理、鉤沉了郭沫若的佚文、講話。這些文獻史料對于郭沫若研究應該是很有學術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