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總論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17輯 Vol.17)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17輯 Vol.17)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17輯 Vol.17)

定 價:¥89.00

作 者: 楊宜音,張慶鵬,寇彧 編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20160957 出版時間: 2020-0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25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群際互動的過程隱含了不同規(guī)范、習俗和價值取向之間的對話與交融,同時也折射出了不同群體之間由于權(quán)力和地位的差別而出現(xiàn)的合作、沖突或博弈,此外還有這些群體所依托的文化在頻繁接觸中所激蕩出來的創(chuàng)意和智慧。本書是《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的第17輯,聚焦于群體心理與行為、群際互動與文化心理、群際親社會行為和群際沖突等議題,通過對群際互動下的親社會行為研究解讀當代中國社會。

作者簡介

  楊宜音,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學會理事長( 2010~2014)。2016年起任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心理學,包括人際關系、群己關系與群際關系、社會心態(tài)、價值觀及其變遷等。在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項有關中國人關系分類的個案研究》[(臺北)《本土心理學研究》2001年總第13期]、《個人與宏觀社會的心理聯(lián)系:社會心態(tài)概念的界定》(《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4期)、《關系化與類別化:中國人我們概念形成的社會心理機制》(《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主編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 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圖書目錄

群際互動中的親社會行為: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輝”(代卷首語)
群際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心理機制
共同內(nèi)群體認同對群體幫助的提升作用及其機制
個人懷舊對群際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
疾病風險感知對群際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移情的中介作用
群際親社會互動中的態(tài)度和動機
少數(shù)人群體精神需求的滿足促進對多數(shù)人群體的積極態(tài)度
想象接觸改善群際態(tài)度:民族觀的中介作用
社會認同和群際威脅對群際態(tài)度的影響:基于語言群際偏差的指標
群體本質(zhì)主義與群際刻板印象:自然類別和群體實體性如何預測熱情和能力?
青年志愿者幫助HIV感染兒童的初始動機
群際親社會行為的文化心理學內(nèi)涵
中原地區(qū)跨文化通婚家庭的身份協(xié)商:日常情境中的生活策略
集體主義與親社會行為:群體認同的作用
親社會正義感的階層差異:個體主義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投稿須知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