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史(第六卷)》共分六卷,論述內容起于中亞舊石器時代,終于1991年蘇聯(lián)解體。首卷論述了中亞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主要內容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與早期國家的興起;第二卷論述了封建社會興起的歷史,主要內容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王朝歷史;第三卷和第四卷論述了封建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主要內容分別是突厥王朝和蒙古帝國的歷史;第五卷論述了封建社會衰亡的歷史,主要內容是哈薩克汗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浩罕汗國的歷史;第六卷論述了中亞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歷史和中亞人民爭取自治、獨立的斗爭史,以及蘇聯(lián)時期的中亞歷史?!吨衼喪罚ǖ诹恚敷w例按通史要求均衡安排,克服了以往同類著作中史料多的地方多寫,史料少的地方少寫或不寫的狀況?!吨衼喪罚ǖ诹恚返慕Y構安排可概述為“以編定性,以章定范圍,以節(jié)定內容”。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除了漸進性的量變外,還存在著突起性的質變;《中亞史(第六卷)》力圖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根據(jù)中亞歷史發(fā)展軌跡上出現(xiàn)的一些質變點劃分時段,并以編的形式做出界定;中亞地區(qū)在文化上是一個統(tǒng)一體,但在政治上卻一直是分裂的,《中亞史(第六卷)》將諸政權統(tǒng)治地區(qū)歸納在章的形式下;在各章以下,《中亞史(第六卷)》以節(jié)的形式闡述了具體的歷史內容,每節(jié)基本上控制在5000字左右?!吨衼喪罚ǖ诹恚穬热莺w了蘇聯(lián)解體以前中亞地區(qū)存在過的所有王朝,按中國人撰史的習慣,此書可以冠以“中亞通史”一名。但在看了一些學者對“通史”的定義之后,本人決定采用“中亞史”作為《中亞史(第六卷)》之名。主要考慮有兩點:首先,據(jù)《易·系辭》云:“往來不窮謂之通”,“不窮”指時間的無限,貫通一切時間的通史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二,嚴格地說,時間上的通只是通史的必要條件,真正的通史必須具備通史精神。對于通史精神,施丁教授認為:“不通古今之變,則不足以言通史。”中國的中亞史學尚處于起步階段,欲達到上述境界,尚有待努力?!吨衼喪罚ǖ诹恚犯骶碛蟹质龊涂偸?,在對地區(qū)政權進行分述的同時,對當時中亞的政治、經濟、對外關系以及宗教和文化情況做了總體論述。在分述和總述中,作者力求系統(tǒng)、全面、準確。所謂系統(tǒng),就是著眼于中亞政權在此時段內的變革過程;所謂全面,就是研究領域盡可能包括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即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宗教、對外關系;所謂準確,就是客觀、求實,向讀者展現(xiàn)事物的本來面目。在分述和總述的基礎上,作者力求對研究對象進行反思,希望總結出一些帶規(guī)律性的認識,即通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