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飾史,即文化史。 本書通過文獻整理、美學賞析和文化闡釋等方法,將首飾的緣起、定名、門類、材料、款式、制作工藝、佩戴方式、裝飾紋樣,及相應的典章制度、附著其上的其他文化信息等逐一進行分析和考證,史論結合,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服飾與人的密切關聯(lián):首飾與人貼身相伴,是身份、技藝等等的重要象征,更直接反映了社會的精神面貌、哲學思想、審美標準和文化思潮。通過研究首飾這個物件,我們所要發(fā)現和研究的是人和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 《中國古代首飾史》的撰寫工作耗時四年,體例上以朝代為順序,以中國古代首飾的五大門類“頭飾”“耳飾”“臂飾”“頸(胸)飾”“手(足)飾”的發(fā)展歷史為主要內容,以首飾的文化闡釋為線索撰寫而成,是一部關于中國古代首飾歷史、文化、類型、題材、紋樣、制作等等的綜合性圖書。 全書分為十二個章節(jié),每一章的內容安排根據各個朝代的不同略有差異,如原始社會、先秦和兩漢三章,關于禮服首飾的介紹并未獨立成篇,而是在對頭飾的闡述中一并介紹;每一章都挑選一兩個同時期的代表性墓葬進行首飾插戴的復原圖繪,幫助讀者理解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本書將中國自新石器時代到清代這段歷史時期中的首飾分門別類地予以名物、形制歸納、插戴考證和文化闡釋。 因首飾款式繁復、名目眾多,首飾名生字居多,書中提供了2226幅高清精致圖和143張圖表,每張圖片詳細標注出土地點、收藏機構、尺寸、材質和資料出處,科學清晰,使之成為相關研究的一個系統(tǒng)的科學依據。 該書填補了中國古代首飾研究的一項空白,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和文化積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