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惟一、夏含夷主編的《劍橋中國上古史》出版于1999年,填補了著名的《劍橋中古史》系列欠缺先秦歷史的空白。這部由十余位D尖漢學家編撰的巨著,代表了中國境外學者研究中國上古史的Z高水平,并且開創(chuàng)性地采取每一時代分別由一位考古學家和一位歷史學家獨立撰寫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現出早期中國領域里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各自的優(yōu)勢與深刻的分歧?!秳蛑袊瞎攀贰酚绊懢薮?,爭議也不少,中文版迄今尚付闕如。《古史新聲》選譯《劍橋中國上古史》的部分章節(jié),選錄中國學者與美國學者關于此書的重要書評,深入展開不同研究范式、不同學術立場之間的交鋒與對話。王國維《古史新證》發(fā)表已近百年,反思早期中國研究,亟待新聲?!秳蛑袊瞎攀贰酚?999年出版以后,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它至少可以反映二十年前西方漢學界中國上古史的Z高學術水平。最近幾年來我在中國做了多場同題演講,簡單地說明《劍橋中國上古史》的編輯背景和讀者的反應。每一次做這個演講,聽眾都很興奮,鼓勵我再想辦法做更深入的介紹。這本書就是一份答卷。 ——夏含夷我懷疑那種關于早期記述可靠性的信念,可能長時間或永遠得不到任何令人信服的證實。文本被看成是文物而不是歷史權威,將永遠有利于更有說服力、更持久的歷史重建。 ——史嘉柏“證史學家”在中國考古學中從來沒有成為主流。以考古資料修正文獻記錄,其前提必然是面對而不是“忽略或回避文獻與考古證據的沖突”,而且先要獨立分析考古資料。 ——唐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