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僅是自然詩人嗎,抑或是人文主義詩人?《身份焦慮與自我形塑:論華茲華斯的預言模式》給出了另一種視角。華茲華斯一生多產,創(chuàng)作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其詩歌作品的語言風格和主題在各個階段也有所變化。然而,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常常具有特定的預言元素和聲音貫穿,這在他“黃金十年”(1798-1808)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渡矸萁箲]與自我形塑:論華茲華斯的預言模式》著力探究這些預言元素的使用,旨在揭示華茲華斯詩歌文本中的預言聲音,以及詩人是如何針對文學市場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來自我形塑國民詩人的身份的。除去廣為讀者熟知的《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和《序曲》(The Prelude),《身份焦慮與自我形塑:論華茲華斯的預言模式》也將華茲華斯目前較少為人研究的作品重新納入視野,包括《芬妮克筆記》(The Fenwick Notes)、《菜爾斯通的白母鹿》(The White Doe of Rylstone)以及《彼得‘貝爾》(Peter Bell),以期有對詩人更為全面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