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走近《中庸》
第二講
何為“中庸”
一、生活中的中庸8
二、字面上的中庸9
三、代表性學者的中庸觀11
第三講
子思的《中庸》思想源頭探尋
一、中庸思想的源頭17
二、子思是戰(zhàn)國時期儒學的代表性人物19
三、子思是孟子之師爺21
四、子思的安貧樂道性格22
第四講
子思的核心觀點
一、子思的中庸觀點26
二、子思的五行觀點27
三、子思的誠觀點27
四、子思的天命觀點28
五、子思的天人合一觀點28
第五講
《中庸》何以可能?
一、中庸=道32
二、中庸=中和34
三、中庸=善35
四、中庸=君子之道37
五、中庸=庸德、庸言39
六、中庸=鬼神之德40
七、中庸=大德42
八、中庸=誠者43
九、中庸=圣人之道46
第六講
《中庸》的邏輯
一、《中庸》的道德邏輯內容51
二、《中庸》的四個道德邏輯形式52
三、誠是子思道德邏輯的核心54
第七講
《中庸》始言一理
一、天命之謂性56
二、率性之謂道59
三、修道之謂教60
四、君子慎其獨61
五、恐懼乎其所不聞62
六、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63
七、喜怒哀樂之未發(fā)65
八、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65
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66
第八講
孔子“十曰中庸”
一、中庸可知矣”原則70
二、“中庸鮮能久”原則72
三、中庸辨知愚73
四、中庸之道不行76
五、舜之道77
六、中庸不能期月守80
七、顏回之道81
八、中庸不可能83
九、中庸之強85
十、真正的圣人之道89
第九講
“貴而隱的中庸”散為萬事
一、道:從夫婦到天地94
二、道:不遠人96
三、君子居易以俟命100
四、君子之道重在積累104
五、鬼神之德104
六、舜之大孝107
七、文武之道111
八、祭祀之道116
九、三達德121
第十講
誠之道:復合一理
一、自誠明與自明誠142
二、唯天下至誠144
三、普通人至誠149
四、至誠前知152
五、誠者自誠153
六、至誠無息155
第十一講
圣人之道
一、修身164
二、明道170
三、明辨176
四、知法182
五、修身186
六、誠意195
七、《詩》七曰193
第十二講
《中庸》的現代意義與不足
一、現代倫理之困點202
二、現代倫理之困因203
三、現代社會倫理之需求204
四、中庸思想的歷史價值205
五、子思思想的現代價值挖掘206
六、中庸思想的揚棄213
結語215
參考文獻216
致謝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