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文的文字清談悠遠又蘊含深情,用素樸的語言說故事,因而擁有一批文學愛好者“粉絲”。這三本書是他個人的人生記憶,但因為所經歷的大時代背景,以及個人的人生際遇,這三本書又不止是他個人的回憶,其中貫穿的是時代的巨變在社會、文化和生活種種之上的投影,還是一九四九年之后臺灣“外省人”、知識分子生活與視角的一個重要記錄。此次三聯書店以“記憶三書”為叢書名,將周志文的三本散文集重新出版。《同學少年》——記錄作者少年時期的人與事,是臺灣宜蘭鄉(xiāng)下的生活雜記。隨著時光流逝,當年的“同學少年”多命運“微賤”,少有“輕裘”“肥馬”,然而這才是真實的生活、真正的人間,值得我們?yōu)樗湎Ф鴳n傷?!队洃浿?mdash;—寫了作者從東吳大學到臺灣大學的求學、教學經歷,涉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胡適、殷海光、曹昇、林尹、毛子水、徐子明、章(蔣)氏兄弟、龔鵬程、臺靜農、齊邦媛、蘇起等,鮮活地記述了這些人的八卦和舊事。周志文的寫作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回憶性文字,每一篇散文都有著獨立的立意與謀篇,穿起了20世紀60—90年代,那是臺灣動蕩的時代,周志文寫出了一個當代文化人的養(yǎng)成過程與親眼目睹的斯文掃地的“怪現狀”。因此,《記憶之塔》又被稱為臺灣的“儒林外史”和臺灣學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都易搴险铡?mdash;—周志文自稱是小人物,人微言輕,他心中、筆下的人也都是小人物?!都易搴险铡肥盏膬热荻嗍怯勺髡叩?ldquo;家人”引發(fā)出來的故事,多以眷村生活為主,又隨著作者的腳步和視野,慢慢向外面拓展開去,透過小人物的命運來展現大時代的氛圍。親人間有疏離亦有親密,卑微的生命如螻蟻般偷生,在臺灣戒嚴時期壓抑的氣氛中,作者身邊形形色色的人度過著各自千瘡百孔的人生,花開花落,自成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