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一百五十余幅歷代銅鏡的照片和拓片,均是從三門峽考古研究所館藏的五百余面銅鏡中遴選出的紋飾特征明顯、觀賞度高的精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人在各歷史時期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和工藝制作水平。本書選題視角不宏大、題材不沉重,卻橫跨幾千年的歷史,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書中提到,早在4000年前,中國人就有了“銅盆盛水以鑒形”。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第四段“修容”部分,也成了最廣為傳誦的部分之一。它描繪的是兩個貴婦對鏡梳妝的畫面,反映出當時貴族社會幽雅文靜的生活狀態(tài),也讓人嗅到了后宮女性濃濃的“胭脂味兒”和顧影自憐的傷感氣息。時至今日,銅鏡早已被取代,女性也有了更多表現(xiàn)美的方式,但顧愷之為我們勾勒出的古人的文化氣質和審美趣味,始終讓人向往。本書圖版清晰、釋文精準、出處詳實,按照朝代順序和拓片對比等形式編排,具有較高的欣賞和史料價值。銅鏡面積雖小,它的鏡背卻給歷代工匠們留下了無限的施展空間。縱觀各個歷史時期,銅鏡都有自己獨特的時代特征,鏡背圖案題材的選取高度凝練,反映出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此外,本書的設計融古匯今,用當代元素表現(xiàn)歷史題材,藝術感較強。比如,為體現(xiàn)出還原照片和拓片的不同質感,拓片采用了宣紙筒子頁,與銅鏡照片穿插配頁,古線裝訂,照片和拓片均為實物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