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叢書總序
上編 《春秋》記載中的張力
引言 3
第一章 對孟子《春秋》說的分析 8
第一節(jié) “《詩》亡然后《春秋》作”的史學意義 9
第二節(jié) 《春秋》事、文、義的三重內涵 19
第二章 《春秋》歷史書寫中的張力 29
第一節(jié) 《春秋》對客觀史事的表現(xiàn) 29
一、作為編年史的《春秋》書寫 29
二、《春秋》的記事之簡 38
三、《春秋》記載的客觀可信性與闕疑精神 42
第二節(jié) 論《春秋》書寫中主觀意識的客觀真實性 47
一、由春秋筆法引出的問題 47
二、從兩種“弒君”書寫看史官主觀意識之客觀性 49
三、“魯君見弒”書法中的隱與顯 53
四、結語 59
中編 《左傳》《公羊傳》對《春秋》記載中張力的發(fā)展
引言 63
第三章 《左傳》對張力的發(fā)展 65
第一節(jié) 《左傳》是否為《春秋》之傳 65
第二節(jié) 《左傳》對《春秋》的解釋方式 70
第三節(jié) 《左傳》的歷史敘事 77
一、聯(lián)系史實,知其相因 77
二、從編年史到歷史敘事 79
三、道德的歷史?因果解釋與歷史理性—兼與《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相比較 83
四、言事相兼,說理與敘事—與《國語》的比較 92
五、史事與想象:《左傳》敘事的一種張力 98
第四章 《公羊傳》對張力的發(fā)展 107
第一節(jié) 《公羊傳》的口傳與問答形式 107
第二節(jié) 《公羊傳》對《春秋》的解釋 110
一、書與不書 110
二、諱而不隱 114
三、實與而文不與 116
第五章 《春秋》泓之戰(zhàn)記載之三傳比析 121
第一節(jié) 《左傳》記載所體現(xiàn)的史學特點與歷史理性 121
第二節(jié) 《公羊傳》《穀梁傳》對宋襄公之評價體現(xiàn)了
二傳著眼點不同 125
第六章 《春秋》昭公十二年“伯于陽”考異 134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134
第二節(jié) 《公羊傳》解釋的自身合理性 135
第三節(jié) 《左傳》記載前后一貫,可成一說 138
第四節(jié) 對《史記》與《左傳》中不同記載的分析 140
第五節(jié) 結語 143
第七章 《春秋》經傳基本問題研究討論 147
第一節(jié) 《春秋》是什么樣的書,和孔子的關系又如何? 147
第二節(jié) 春秋筆法相關問題研究綜述 155
下編 中國早期史學與思想考論
第八章 《周本紀》《魯周公世家》所載周公史事引《書序》考論——兼談司馬遷的撰史理念 165
第一節(jié) 《周本紀》所載周公史事引諸篇《書序》考論 166
一、《周本紀》引《微子之命》《歸禾》《嘉禾》《康誥》
《酒誥》《梓材》諸《序》次第 167
二、《周本紀》引《君奭序》考論 171
第二節(jié) 《周本紀》與《魯周公世家》引《書序》之異同比析 173
一、引《召誥》《洛誥》的位置問題 173
二、司馬遷引《多士》《無佚》之“疏失”辨疑 174
三、《史記》引《周官》《立政》篇《書序》相關問題考論 175
第三節(jié) 結語 181
第九章 原“孝”——從“孝”看西周的時代背景 183
第一節(jié) 西周時“孝”字的用法 183
第二節(jié) 西周時“孝”字的使用對象 189
第三節(jié) “孝”的起源、演變及其所反映的時代背景 192
第十章 孔子忠恕思想考論 198
第一節(jié) 孔子之前的“忠”“恕”詞義考原 199
一、“忠”淵源之考原 199
二、“恕”淵源之考原 205
第二節(jié) 孔子的“忠”“恕”觀念研究 208
一、《論語》中“忠”的含義 209
二、《論語》中“恕”的含義 214
三、“一以貫之”與“忠恕” 215
四、“忠”與“恕”的關系 221
第三節(jié) “忠恕”與“仁”的關系 224
第四節(jié) 余論 229
參考文獻 232
附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讀《陳垣史源學雜文》隨札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