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學術(2020.2 第30輯)》分文學倫理學批評、文藝學研究、古代文學文獻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漢語方言研究、語言學研究、對外漢語研究、民間文學研究、海外漢學研究等欄目,刊發(fā)了系列研究論文,展示了文學研究領域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相關成果。“文學倫理學研究批評”欄目中的首篇《記憶的倫理》一文從愛德華·阿爾比的劇作《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文本分析入手,認為作者通過描寫主人公喬治和瑪莎的衰老引起的記憶混亂和空白,隱射了美國二戰(zhàn)后的歷史和政治狀態(tài),尤其是冷戰(zhàn)以及政治保守主義對當時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內心信念、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沖擊和影響,阿爾比借此對其時美國的悲觀歷史主義以及虛無主義進行了批駁,著力于撥開虛妄的迷霧,直面殘酷的現實。其他欄目的文章也立足于時代性,加入了新視野,分別做出了文學研究方面的新文章,如“民間文學研究”欄目中的《從解放區(qū)文藝到人民文藝——1942年—1966年革命民間文藝對人民性的凝鑄》一文認為,民間文藝在“文藝為人民”這一話語的架構下呈現新樣態(tài):革命民間文藝成為人民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學特性逐漸向“人民性靠攏”。1949年后,文學成為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和形成社會主義多民族國家認同的重要方式,革命民間文藝因其獨特的人民性與口頭性成為人民文藝構建的重要領域,并形成時代性話語——“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這一時期革命民間文藝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它集文學、歷史、科學等多重功能于一體,同時構建了多民族文學的新格局。少數民族文學對于豐富革命民間文藝的多樣性,促進其發(fā)展、繼承與革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