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學而時習之
學習的問題
學習、交友、自處
孔子博學的故事
好學的孔子
六言六弊
孔子與柏拉圖學習觀對比
向自身開戰(zhàn)
第二講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三省
曾子持身謹慎
曾子的言論
言忠信,行篤敬
第三講 賢賢易色
孔子與子夏的切磋
子夏其人
家國和忠孝
人倫關系中的信
學習的態(tài)度
第四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其人
聚斂之臣冉有
善問且孝的子貢
尊師重道
恕之道
第五講 各言其志
各言其志
子路的回答
冉有的回答
公西華的回答
曾皙的回答
孔子的點評
《論語》的文學價值
第六講 溫故知新
溫故而知新
儒家的歷史觀
百世可知
溫故知新的歷史意義
第七講 見賢思齊
冀己亦有是善
儒家的學習觀
圣人無常師
第八講 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和小人
和與同的概念差異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中國人的“和”的觀念
儒家辯證法
第九講 有教無類
孔子的教育
國人和野人
譏世卿出身論
孔子的成人教育
孝悌與政治
第十講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第十一講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與仁者
山水悟道
仁者壽的本意
中國的宇宙觀
儒家文學情調
第十二講 賢哉回也
顏淵的賢德
孔子曲肱而樂
孔顏樂處
儒者的氣命與情調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尋孔顏樂處
第十三講 舉一反三,因材施教
啟發(fā)式教學
和易以思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
孔子的教育精義
第十四講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文子謚號
孔文子其人
孔文子的好學精神
朱熹解讀謚法文化
孔子眼中的賢
第十五講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釋義
弘毅之爭
內圣外王,崇德辨惑
孔子的寬和
臨大節(jié)不可奪
任以為己任
第十六講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知、仁、勇
天下之達德
智慧與愛人
管仲之仁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君子義以為尚
第十七講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儒家人生規(guī)則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賦詩言志和用典
富貴貧賤觀
第十八講 子貢問政
子貢之問
富而教之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寧死而不失信于民
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
政治最大的精神
第十九講 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的落寞
西狩見麟事件
天命有窮有通
下學上達意在言表
第二十講 何如斯可謂之士
春秋時代的士
士的標準
次等的士
孔子的不滿
第二十一講 后生可畏
儒家之畏
無聞
后生可畏的資質論
關于名聲的啟示
第二十二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貢問為仁
因果之仁
為仁之資
知之為知之
第二十三講 欲速則不達
儒家的禮樂理想
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做一個治民者
第二十四講 君子之道 孰先傳焉
子夏的教育主張
子夏和子游的分歧
子游之道
君子儒與小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