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運用諸多具有深刻意義的案例,解釋說明并論證分析了美國政府在19世紀末之后的一個多世紀的時期內,代表美國商業(yè)利益對外國進行干涉,以保護美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利益的興衰史。 關于“陷阱”一、為什么叫帝國陷阱?一旦美國某屆政府承諾代表美國投資商出面予以干涉,以保護其在海外的財產等權益,那么未來的政府要想避免此類干涉就更加困難。如果某位總統(tǒng)令人信服地承諾動用美國的強大勢力保護在外國的美國財產權益,那么,這個國家可預見到的投資風險就會降低,更多的資本就會大量涌入。未來的政府可以拒不履行含蓄的承諾,但是這樣一來必須帶來政治成本,政治成本越大,投資商擁有的財富所面臨的風險就越高。簡言之,代表海外投資商進行的成功干涉,將引致更大的海外投資;而這些更大的海外投資一旦受到危險,又會制造成更大干涉壓力。結果就是一個“帝國陷阱”,而落入這個陷阱,美國政府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很難抵抗保護美國海外財產利益的強大壓力。二、資本操作陷阱的方式20世紀的美國投資商,在壓制國內反對派和戰(zhàn)略利益方面普遍獲得成功。他們所運用的特定政治戰(zhàn)略隨時時間的推移也已發(fā)生變化。20世紀初期,海外投資商絕大部分都是動用個人的政治關系以影響政策。隨著帝國陷阱這一模式開始實施,個人政治關系變得更容易。20世紀30年代,投資商開始運用更為復雜的戰(zhàn)略,將保護他們的利益與政府當時高度重視的其他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投資商們鼓動公眾和國會輿論,向行政部門施加壓力。這些公司試圖將國家利益,如反對共產主義,與他們的財產權益捆綁在一起,爭辯說,保護他們的收入來源,對否認敵對國家諸如此類的收入來源發(fā)揮了有益的影響作用。美國各類公眾認為,沒收他們同胞的財產,就是針對美國的攻擊和損害。其他公眾擔心,一個國家對美國財產的沒收得到允許,其他國家可能會隨之效仿,如此這樣,在某個時刻,所受到的經濟損失有可能高達一定程度,足以影響到公眾他們自己的利益。諸如此類的擔心并不一定是現(xiàn)實,它們只需要被人們相信。干涉成本往往都是分攤,范圍覆蓋全社會,借助了所有這些戰(zhàn)略,海外投資商正是從這一事實中受益。三、帝國陷阱經歷的三個階段美國非正式的帝國,在整個20世紀沒有因總統(tǒng)的更迭而不斷地移動,反而出現(xiàn)了兩次明顯的興起與衰落。20世紀初期,當政治壓力迫使美國政府必須保護其國家的海外利益時,*個“帝國”出現(xiàn)了,這一時期美國政府更多地使用武力手段來解決問題。當大蕭條摧毀了維系該帝國的政治聯(lián)盟時,這個非正式的帝國就此壽終正寢。第二輪經濟利益驅動的干涉行動崛起于20世紀30年代后期,一直持續(xù)到80年代。第二個“帝國”的地域范圍更加廣闊,受到富于挑戰(zhàn)的反共產主義的影響,而且?guī)缀醪豢赡苋θ胫苯拥能娛赂缮?;但是,第二個帝國(與*個類似)也使得投資商操縱了美國政治系統(tǒng),且常常相當成功,或者保護他們的投資,或者確保他們的損失獲得賠償。第二個帝國并沒有徹底地終結,而是被司法化的爭端解決機制所取代,私人投資者發(fā)現(xiàn),司法化爭端解決機制的制定與發(fā)展,與求得華盛頓的支持一樣極具吸引力。這也是帝國陷阱的第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