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是李贄(號卓吾)。1960年,廈門文史研究者林頌著書立說,力挺龔顯鶴,稱“古典小說《荔鏡記》出自晉江李贄之手”,傳說他因為與一個潮州友人爭論陳三五娘籍貫問題,連夜趕寫這部奇書。泉州知名學者李少園曾撰文稱,上世紀50年代從日本發(fā)現并傳回的古本《荔鏡記戲文全集》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行的,雖然寫著“合潮、泉兩地的《荔支記》而成”,但與李贄兩次奔喪的時間相吻合。奔喪是“李贄成人后weiyi逗留故鄉(xiāng)的一段較為空閑的時間,為期6年,他奔喪結束恰恰是1566年,當年《荔鏡記》刊刻問世。”也有學者指出,這出戲以反對封建婚姻為主旨,與李贄主張婚姻自由有相通之處,但不能以此作為直接證據而斷定是他的作品。并且《荔鏡記》屬于復古派文風,與李贄反復古的潑辣文風格格不入。李贄去世后,其名聲大振,悼念詩文綿綿不絕,明代潘曾紘對李贄極為推崇,他不懼統(tǒng)治者的威迫,輯錄了《李溫陵外紀》。本書記錄了李贄的同輩、后學等與李贄直接進行學術交流的內容,其中討論問題頗廣,內容豐富,文辭犀利詼諧,是研究李贄思想的重要文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