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知識生產轉型的視角,對當代德國博士教育從“師徒制”模式向“結構化”模式的改革進行了系統研究,并以三個學科領域的八所研究生院為案例進行了田野調查,分析了知識生產模式變遷對博士教育目標、內涵、組織方式的影響以及學科闖的差異。本書認為。在當代知識生產全球化、情境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等趨勢影響下,科研訓練的知識基礎、組織形式、系統目標和外部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改變。博士教育從傳統上培養(yǎng)學科“守門人”的一元化目標,逐漸轉變?yōu)閺娬{博士生綜合能力和跨學科能力,追求科學的同時兼顧效率、質量保障與就業(yè)的多維目標。德國傳統上基于自由研究和導師非正式指導的博士教育逐漸被納入特定組織結構,成為具有完備制度性規(guī)約的系統性的科研訓練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而在學科層面。博士教育改革的動力、路徑以及新培養(yǎng)模式的特征呈現出異質性,凸顯了在政策話語和標準樣式之外,學科知識的認識論特征及其知識生產的組織方式對博士教育改革實踐的決定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