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從記事那天起,就跟隨父親四處漂泊。父親給人寫對聯(lián)、畫畫,他就在旁邊為父親磨墨、拉紙。年深月久,他對繪畫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有一天,徐悲鴻看到一則征集畫稿的啟事,他靈機一動,采用水墨寫意相結合的手法,畫就一幅《時遷偷雞圖》,寄到上海商務印書館主辦的《時事新報》,結果獲得二等獎。一個小小的獎項,卻像暗夜點燃一盞明燈,照亮了迷途人前進的道路。徐悲鴻決定獨闖上海,一邊勤工儉學,一邊學習繪畫。當時的上海,十里洋場,燈紅酒綠,貧富懸殊天上地下。徐悲鴻舉目無親,一個人闖蕩幾個月,學習、工作無著,甚至吃飯、住宿都沒錢,于是決定不再使用父親為其取的名字——壽康,不再乞求上蒼保佑“平安健康”,而開始啟用“悲鴻”,像一只孤獨的鴻雁悲苦漂泊……經過幾十年努力,徐悲鴻終于從海外學成歸來,成為蜚聲中外的杰出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我們閱讀名人傳記,就是要學習名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如何做人做事,不斷完善自我和超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