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總論傳播學質(zhì)性研究方法

傳播學質(zhì)性研究方法

傳播學質(zhì)性研究方法

定 價:¥68.00

作 者: 托馬斯·R. 林德洛夫,布萊恩·C. 泰勒 著,葉欣,李靜,周翔 譯
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68920377 出版時間: 2020-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7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回應性地再現(xiàn)了質(zhì)性研究在傳播學中的歷史和范圍,以透視的眼光跟蹤了新的趨勢,并保持了兩者之間的平衡。兩位作者對這些質(zhì)性研究和傳播問題如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環(huán)境中發(fā)揮作用是非常敏感的,這個環(huán)境塑造了后現(xiàn)代社會中學術和知識工作的形式和內(nèi)容。本書將傳播學視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日益國際化的學術領域,它旨在代表學科的多樣性,并對最近趨勢的重要性和后果作出明智的判斷。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托馬斯·R. 林德洛夫(Thomas R. Lindlof)肯塔基大學新聞與電信學院的教授。他擁有佛羅里達大學學士學位,以及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加入肯塔基大學之前,他曾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任教。他的研究和研究生教學主要集中在媒介傳播的文化分析、媒介受眾理論和研究、傳播技術的社會應用及闡釋性研究方法。他的研究成果見諸《傳播學研究》(Communication Research)、《傳播學雜志》(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廣播電子傳媒雜志》(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新聞學季刊》(Journalism Quarterly)、《新聞學研究》(Journalism Studies)、《媒體與宗教雜志》(Journal of Media and Religion)、《社會科學計算機評論》(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和《傳播學年鑒》(Communication Yearbook)等眾多學術刊物上。他曾擔任《廣播電子傳媒雜志》的主編,目前擔任四本期刊的編委。他撰寫和編輯了五本書。他的新著作《好萊塢下的圍城:馬丁·斯科西斯、宗教權(quán)利和文化戰(zhàn)爭》(Hollywood Under Siege: Martin Scorsese,the Religious Right,and the Culture Wars)由肯塔基大學出版社于 2008 年出版。 布萊恩·C. 泰勒(Bryan C.Taylor)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傳播系教授,專門從事質(zhì)性研究方法和批判文化研究。他的質(zhì)性研究已經(jīng)發(fā)表在《傳播學研究》、《應用傳播研究雜志》(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當代民族志雜志》(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組織變革管理雜志》(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文化、組織和社團研究》(Studies in Cultures,Organizations and Societies)(現(xiàn)名《文化和組織》,Culture and Organization)、《西方傳播學雜志》(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和其他刊物上。他擁有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學士學位,以及猶他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加入科羅拉多大學之前,他曾在得州農(nóng)工大學傳播學院任教。他的主要研究項目涉及核與冷戰(zhàn)(冷戰(zhàn)后)傳播的研究。他撰寫了《核遺產(chǎn):傳播、爭議和美國核武器綜合體》,并且是《傳播學質(zhì)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第二版的合著者。 譯者簡介 葉欣,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新聞學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后。 李靜,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特任副教授,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博士。 周翔,美國田納西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傳播學哲學博士,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入選者,現(xiàn)為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三級教授。

圖書目錄

第 1 章 質(zhì)性傳播研究導論

1.1 引言:同警察一起工作(并對其進行研究) / 1

1.2 四種范式和(也許)一個葬禮:質(zhì)性傳播研究簡史 / 3

1.3 感受合作,走向全球:質(zhì)性傳播研究的兩個發(fā)展趨勢 / 9

1.4 近距離觀察:在傳播學中開展質(zhì)性研究 / 11

1.5 結(jié)語 / 19

1.6 練習 / 20

第 2 章 理論傳統(tǒng)與質(zhì)性傳播研究

2.1 質(zhì)性研究與傳播理論 / 22

2.2 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 / 23

2.3 社會文化傳統(tǒng) / 26

2.4 批判傳統(tǒng) / 35

2.5 總結(jié) / 46

2.6 練習 / 47

第 3 章 設計Ⅰ——規(guī)劃研究項目

3.1 引言 / 48

3.2 “我的城市,我的社會,我的生活”:勒妮的故事 / 49

3.3 研究思路的來源 / 51

3.4 邁向承諾 / 58

3.5 評估場景 / 59

3.6 總結(jié) / 65

3.7 練習 / 65

第 4 章 設計Ⅱ——實施研究項目

4.1 引言 / 67

4.2 協(xié)商進入 / 67

4.3 探索方法 / 73

4.4 抽樣 / 75

4.5 受試者保護 / 81

4.6 研究提案 / 87

4.7 總結(jié) / 91

4.8 練習 / 91

第 5 章 數(shù)據(jù)生成Ⅰ——參與、觀察和記錄社會行動

5.1 引言:田野調(diào)查、民族志和參與式觀察 / 92

5.2 成功的參與式觀察 / 94

5.3 適應角色 / 99

5.4 策略性觀察 / 104

5.5 寫作田野筆記 / 107

5.6 新媒介與參與式觀察 / 113

5.7 總結(jié) / 116

5.8 練習 / 116

第 6 章 數(shù)據(jù)生成Ⅱ ——質(zhì)性訪談

6.1 引言 / 118

6.2 質(zhì)性訪談的目的 / 119

6.3 傳播研究中的訪談類型 / 121

6.4 訪談實踐 / 128

6.5 問題設計與運用 / 136

6.6 錄制訪談 / 144

6.7 結(jié)論 / 147

6.8 練習 / 147

第 7 章 數(shù)據(jù)生成Ⅲ:分析物質(zhì)文化和文獻

7.1 引言 / 148

7.2 物質(zhì)文化 / 148

7.3 文獻 / 156

7.4 總結(jié) / 163

7.5 練習 / 163

第 8 章 賦予意義:質(zhì)性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闡釋

8.1 引言 / 164

8.2 質(zhì)性數(shù)據(jù)分析 / 165

8.3 分析工具 / 176

8.4 闡釋 / 181

8.5 對闡釋進行評估 / 185

8.6 結(jié)論 / 192

8.7 練習 / 192

第 9 章 寫作、署名和發(fā)表

9.1 引言:公之于世 / 193

9.2 表征危機 / 195

9.3 倒塌之后:質(zhì)性研究的閱讀和寫作 / 196


9.4 質(zhì)性寫作的制度背境 / 201

9.5 質(zhì)性寫作的技巧:三種格式及其相關策略 / 206

9.6 有關寫作的最后一些想法 / 215

9.7 練習 / 217

后記 / 218

參考文獻 / 22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